需求评估
导入RPA项目的第一步,就是对自身RPA需求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RPA以及需要什么样的RPA产品。
需求评估:从业务层面评估企业是否需要RPA,哪些流程可以用RPA来处理,RPA能否解决业务上的痛点,谁来主导选型和实施,投资回报周期。
技术评估:从技术角度,对RPA工具进行横向比较。

适合RPA的业务场景主要特点:
- 业务是通过人与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手动交互完成的,如登录系统、录入信息、点击操作等;
- 这种交互活动有明确的规则,且大量重复;
- 无法通过API实现,或者开发成本较高;
举例:
1.某电商企业需要每天监测数个网站上某类商品的价格,采集大宗商品的行情,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并根据这些价格给出客户当天的最新报价。
RPA非常适合采集数据,但如果报价没有明确的规则,例如要综合考虑客户的重要程度和价格敏感度,而这两点无法量化,那么RPA只能做到采集数据,最终的报价需要业务人员决定。
2.某企业每日入职和离职数名员工,员工个人信息需要在OA系统、ERP系统、门禁系统、邮箱系统、钉钉、HRM系统、薪资系统中进行相应处理。
这是RPA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典型应用场景,RPA非常适合。
3. 年终总结需要从ERP中提取运营的各项统计数据。
RPA可以做,只是要考虑一年一次,每次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是否有必要花费半天时间开发一个机器人来完成。
4. 某高频流程需要多人审批。
RPA可以做,BPM会不会更适合?机器人可以完成审批的动作,而决策需要人来进行并承担相应责任。
5. 每日采集某网站的最新内容整理后发布到内网。
RPA可以做,Python更适合。
6. 登录MES系统,提取工时和计件信息,进入ERP薪资管理模块核算员工当月工资。
RPA的典型应用,如果MES或ERP没有提供二开接口的话,RPA的非侵入性特点非常适合打通不同的信息系统。
无代码还是有代码?
大部分RPA产品分为三件套:Worker或Robot是开发好的机器人,一个可视化的IDE用于RPA开发调试(通常叫Creator或Studio),一个集中管控机器人的界面,通常是Web界面(UiPath叫Orchestrator,UiBot叫Commander)。
有一些RPA工具还有自建AI平台,这是一个可选项,你可以使用RPA厂家的自建AI,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如百度、阿里云的AI。
我们先来说RPA的设计界面也就是IDE,大致可分为无代码开发和低代码开发两大类。
无代码开发意味着流程的每个动作、分支、循环乃至赋值都是鼠标拖拽而成,对于非IT人员非常友好,典型如UiPath。
UiPath Studio
低代码开发意味着要写代码,虽然不多,IT人员用起来会很亲切,精准表达,易于沟通,典型如UiBot。
UiBot Creator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UiBot是有代码,也提供了可视化的界面作为辅助,两者之间可以无缝切换。
影刀也是两者之间可以切换,但只有企业版开放了代码。
UiPath的Slogan叫做A Robot for every person人手一个机器人,针对平民开发者UiPath推出了StudioX,对无代码开发再度做了简化,非IT人士也可以开发自己的RPA。
个人以为:无代码适合平民开发者,开发一些较为简单的机器人,有代码适合专业开发者,适合开发企业级的机器人。
UiPath卖那么贵究竟领先在哪里?国产RPA差距大么?
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和BluePrism在全球RPA市场中处于领导者地位,国内诸多RPA或多或少的借鉴了三大家的思想。
遗憾的是三大家的本地化做的不好,培训和文档都是英文版,并不适合国内中小企业。
面对疾风吧,卷死你们。
本文转自 简书,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598635,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