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从业财一体化到业财管一体化

头像
小财


野蛮发展的时代过去之后,企业发展开始转向内生的管理红利,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领头羊的带领下,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数智化转型。


实际效果却不尽如意,前年非常火热的中台概念今年已经开始退潮,盲目跟风最终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把做财务信息化这部分人跟现存的财务人员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只是替换了原有的规模更大(人数更多)的财务人员这个整体。


初期的时候,公司规模变大,面对越发繁重的财务工作,直接的选择是增加人员;到了某个阶段后,人员的增加已经不再能应付对应规模的财务工作,而且还加大了内部组织协调的难度;正好在这个阶段,信息化的发展给出了效率更优的方案,用信息化技术来处理财务数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于是财务信息化也是步履蹒跚,从会计电算化到ERP时代,再到财务共享和财务中台,不同阶段受限于不同的理念和技术水平。


上边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强调整体思维(有个故事,但似乎不太适合插到这段里边),无论解决财务工作的人员如何变化,应用的工具如何更新换代,财务从始至终要解决的就是:真实、有效、准确地记录和评价业务活动。(我在这里加上了评价,但是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对于管理会计--也就是评价部分不够重视,约等于没有,大家对财务的认知只剩下记录这一部分)。


这就是财务的本质,财务本就该如此,业财一体化只是对实现过程的一种叫法;硬要说不同阶段的区别,可能是在于用IT赋能财务后,效率的提升幅度(也常用来评价项目的成败),毕竟在数据处理方面,尤其是大数据处理,人脑还是不如电脑。



那为什么以前业财一体化这么难?甚至在许多行业、公司成为标杆项目。


因为多数公司都把这件事当做最终的目的而不是一个过程或者手段。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眼界和起点限制了最终的结果,没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就只能着眼于山腰,然后不断进行迭代和优化。


做过系统建设的人都清楚,新建一个系统绝对比优化一个系统来的快;已经成型的系统,各种数据交织,连接了各个对接方,想要进行一个小的架构调整都得伤筋动骨,更别提大的优化改造。


把业财一体当做最终的目的,那我们永远只能着眼于能提升多少效率这个点,这个驱动因素很难说服业务方积极配合,毕竟提升的也不是业务方的效率,于是导致业财一体化在推动过程中总是那么困难。


前边说了普遍情况下大家对财务的认知只有记录这部分,业财一体化做的也是记录,不论怎么吹嘘效率的提升,在管理者或者相关利益方看来,不过是做到了本该做好的事情。


加上'管'之后(说到管理,就不得不提一下互联网行业,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除去客观因素,无休止加班这种事恰恰反映了管理层的无能),补全了财务本质中本该有的另一面,不说听起来高大上了,至少价值层面一下就到了一个高度,从这个较高的视角再去看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可以解决本来有的各种扯皮和系统建设定义不清的问题。



从业财一体化到业财管一体化既是外部环境因素的驱动,也是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过去业财建设多数从财务核算角度出发,梳理会计科目体系和业务流程,满足核算的需要;到了一定阶段,通过BI或者是数据仓库开始利用已有的数据资产,过程中经历需求分析、数据清洗、系统改造等阵痛;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出来了管理所需的数据和报表。


因为核算角度不关注系统字段的统一性、业务的可扩展性、架构的冗余性,于是后期无法重来只能不断修修补补。


从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数据资产利用和内控等角度出发,业财一体化只是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到系统架构,小到字段设计都拥有了明确的建设方向,业财管一体化也是水到渠成。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