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从作用对象来说,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能像人那样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从技术上来说,它是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分类】
【弱AI】弱人工智能指的是人工智能擅长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战胜世界冠军的AlphaGo,只会下围棋,不能帮自动驾驶。现在热门的弱AI有无人驾驶车、Siri、谷歌搜索、谷歌Home智能音箱
【强AI】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指的是在各方面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创造强人工智能目前人类还做不到。
【超AI】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
【背景的原因:技术突破】
原因一:大数据、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把我们周围的所有东西变得可以数字化,同时云计算把这些数据能够存在云端,让我们可以利用。之前说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数据加算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大量的可以应用的数据。据统计,世界上现在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两年之间所产生的。
原因二: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的算法,让人工智能在算法上已经非常接近人脑思考的这么一个过程。
原因三:图形处理器。
需要硬件的支持,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并行算力,并行算力是CPU无法完成的,必须要由GPU来完成。但是GPU的性能在过去的20年间因为3D游戏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所以今天会非常好地应用到人工智能的计算当中。
【例子】
远场拾音、语意解析、物联网催生出亚马逊Echo语音交互。
【利弊】
【利】
1)节省时间成本:机器犯错误的概率比人低,并且能够持续工作,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2)符合人类天性:懒惰是人的天性。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大量人类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
3)无限的可能: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还会代替人类工作,让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代替人类做家务,帮助人类学习,甚至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实时监护人类的健康,生病了直接给人来治疗,延长人类的寿命。
4)经济效益:带来产业升级,创造出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弊】
1)失业问题: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汽车发明颠覆了传统的马车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也将颠覆许多行业。机器人代替了许多人类的工作将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机器新的学习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机器会比人做的更好,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威胁:人工智能面临着技术失控的危险,霍金曾发出警告,人类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独立思考,并适应环境变化,它们未来或将成为导致人类灭亡的终结者,地球将被人工智能统治。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摧毁旧的工作,但总是能够创造更多新的工作-经济学人
任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的威胁就是失去人类的控制,人工智能亦是如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必须保证始终受人类控制,在不伤害人类的情况下服务于人类。这样人类才会更加容易的接受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对人工智能应加以好的利用,同时要避免带来的弊端,人工智能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长远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设计的影响】
1)颠覆传统行业,带来新职位
正如汽车颠覆了马车行业、合成音乐颠覆了索尼walkman、iPhone智能手机颠覆了诺基亚传统手机、互联网电商颠覆了线下零售模式。机械性的、可重复的脑力/体力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但是,会有更多新的、深度的、创意性的人才需求出现。比如保安,被安防机器人取代;司机,被无人驾驶汽车取代;翻译,被翻译AI软件取代等等。这就像互联网爆发之前,传统行业也有平面设计师、IT人员、XX经理等职位,但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UI设计师、Android/iOS程序员、互联网产品经理等等新兴职位的出现和热炒。
2)新的交互方式。
新的交互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从移动触摸屏的交互方式转变为自然交互方式,包括语音交互、手势交互、表情交互等。具体跳转到语音交互
3)人工智能设计的知识产权如何界定?如何解决人工智能的设计抄袭问题。设计的工作不追求确定性,反而是受益于不确定性。设计的人工智能并不以合适的答案为目的,而可以创造不确定,进而对设计师形成启发。人创造的瓶颈是人自身的经验、逻辑和方法,人工智能可帮我们超越经验,释放创造。
【人工智能对设计师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下,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师将不会被取代,而所有重复性的简易设计工作都将要受到冲击。重复体力的劳动会交给人工智能,并认为图像、情绪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大为设计师所用,从而辅助设计师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工作。
顾振宇:我的核心观点是,设计智能化还局限在设计优化问题,并不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自觉发现问题并突破预设的方案集合,也就是没有预设的方案集合。从水壶盖到蒸汽机的突发性的思维跨越,是人工智能真正的挑战。那项关于美感计算的实验想要说明的是,人类的美感系统是可以从优化的角度进行模仿的。结论是设计智能化并非最近才开始(至少有47年),但设计创新可能是人类智能对抗人工智能的最后的堡垒。所以大家选择设计师作为职业还是最安全的。
【人工智能对设计师提出了新要求】
1.核心竞争力
2.T型人才
3.洞察力、深度思考能力
4.创新能力
5.协作沟通能力
洞察力:关注人们没有做的、倾听人们没说出来的。将注意力仅仅注意到用户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很可能是对已知事物的确定,而不会带来令人吃惊的新发现。
换位思考:真切体会别人的感受。“借用”别人的生活来激发新想法。乔布斯据说可以1s让自己变成傻瓜,来检验产品的设计是否足够好。
“T”型人才:麦肯锡团队中的“T型人”——在横轴上知识领域宽泛,他们或许是学过心理学的建筑师,学过工商管理的艺术家,具备销售经验的工程师等;在纵轴上则是具备一定深度专业技能,能够保障为成果做出实际贡献。这就要求我们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维广度,能够跨界思考和探索;既能够在一个点上专注、投入其中,同时又能够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视角;既能够对问题做根源思考,又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做整合解决方案设计。
专才+创造力:创意和创造将成为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当机器能够承担更多工作后,人类设计师需要更聚焦于管理、创意创造、沟通工作,才能保持竞争力。智能工具再被输入了明确的方向、限制、目标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可以产出无数设计方案,设计师仅挑选喜欢的方案,或者不断重新组合。此时,设计师的工作是:给机器设定目标、参数、限制条件,检车和微调AI生成的设计。
需要极强的多领域理解力+沟通合作能力:人工智能还做不到像人一样的深刻理解力和分析力,也做不到合作沟通解决问题。
还需要极高的人文素养和灵魂境界:设计师是对于生活更敏感,观察更细致的一批人,相对人工智能,作为人的感性将是我们的独特之处,发挥这点主观能动性可以带来更多创新。
本文转自 简书,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3729081,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