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

头像
张迅

尤瓦尔·赫拉利是全球著名畅销书《人类简史》的作者,而《未来简史》可以视作《人类简史》的姊妹篇,该书强调了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能正在重塑人类和世界。在书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震撼性的观点:未来世界,大部分人类可能是多余的——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最终产生一种新的社会阶级:无用阶级。

然而事实是否如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那样,99%的人类都将成为“无用阶级”呢?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为什么要工作,第二个是人工智能存在的道理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工作,这是个古老的问题,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人首先是自然生物,其次人还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佼佼者,从人类的发源地——东非大裂谷走出,在除了南极以外的全世界范围繁衍不息,我们都是通过群居狩猎和采集完成食物采集的,慢慢的负责采集食物的女性发现了通过播种植物种子可以稳定的收获人们所需的粮食,于是母系氏族便开始了。在人类的植物种植过程中及传统狩猎并存的特定历史时期,陆续发明了石锄、石斧等增加种植及采集效率的工作,于是氏族内部会产生分工,一部分人专门生产石锄、石斧,一部分人专门负责种植和狩猎,这就形成了氏族内部的分工机制——同时,其他氏族可能发现了高效圈养牲畜的方式,出于人类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及对不同类别食物的青睐,氏族与氏族之间便产生了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人类为了更多的获取他人生产出的产品,就必须更高效的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于是有种植经验的人成为了职业的耕种者,有圈养经验的人成为了专业的畜牧师。

商业促使了繁荣,在人们分工和交换产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出现了第一次产品过剩——积累的产品已经足够多了,私有制由此产生,然而私有制的产生并没有致使人们的满足。那些有丰富产品积累的人开始去追求新的产品,华丽的衣物、细腻的烹饪、精致的工艺品,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因此部分人类脱离了食物、工具、简易衣物的生产,进而去生产更精致的产品,供他人消费,甚至有人专门从事撮合他人进行产品交换的工作,便形成了商人,于是人类的第一次产品过剩危机,就被顺利的解除了。

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的生产,是以人类的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不会允许过剩的产品制造出来,一旦过剩,就有一部分人需要开发和生产新的产品,才能继续与他人完成商业交换——这一点18世纪的亚当斯密用微观经济学做出了精确的解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点构成社会生产均衡,如果没有需求,供给将不复存在。

这时我们就能解答第二个问题了,人工智能存在的道理是什么?首先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工智能也是在提高我们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动机和原始社会依然相同,为了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累积财富——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财富,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只不过因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现阶段大多数人类较低的生产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短期来看,人工智能确实会挤占99%的人类工作,让这99%的人失业。这个过程一定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强烈反抗,但无济于事,因为任何人也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

难道此时资本家就会开心了么?不,他比失业的那99%的人类更悲哀,因为资本家赚取了财富的代表符号,即是货币,然而他的货币无法交换到那99%的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他的货币符号就势必会成为一个无用的符号,因为我们讲过,商业的本质是产品的交换,一旦这个逻辑不成立,那资本家就不会继续投资,社会也将停滞发展。

再说说那99%的人,一时的失业是在所难免的,经济学上称“结构性失业”,短期可以靠政府的补助和补贴勉强生活,可是长期不能生产出产品势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少的可怜的低保不仅极大地抑制了社会需求,更因为自己无法生产出有效的产品而导致货币制度及商业制度的崩塌,我们不妨称人工智能的产生导致了“第二次产品过剩”。我们已经从第一次产品过剩危机中发现了,新产品的产品是化解危机的根本,然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日,这部分人是否能找到大量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的工作呢?

答案是肯定的,内燃机械工业的产品让从事农业的人口剧降,然而并没有带来长期的失业,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新工作。

人工智能的本质,便是人们把以往总结的经验,通过验证和证明,按照一定的逻辑设计出一套复杂的程序,用于代替人类某些重复的、简单的、乃至复杂的工作,不要妄想你的工作不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哪怕是艺术工作者依然会被人工智能冲撞的体无完肤。拿音乐为例,音乐的本质是若干组的声波按照和谐的震动频率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产生的,这是人类进化出来对声波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已经通过将数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出了怎样的频率组合会产生悦耳的歌曲,大和弦的组合会产生明媚的感觉,同时小和弦的组合会产生忧郁的感觉等等——因此我们只要找到音乐美感的系统性规律,人工智能也能谱写出美丽的乐章,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不是如何防止人工智能冲击我们所处的行业,而是如何将我们的行业和人工智能相结合。

人工智能需要基于人类已知且已经证明的经验,即是科学,但科学的探索是永远不会止步的,因此人工智能会把大多数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救出来,让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新的、未知的科学,可以说人工智能所导致的“第二次产品过剩”是促使人类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科学技术。 同时过剩的产品催生了共享经济的产品,多数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产品,因此人工智能也不会粗放式的发展,反而是把人类从重复生产几千年传统产品的漩涡中拉出来——这就催生了新的职业的产生,新的职业的产品也会迅速地被人工智能替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是“人类只负责创新,重复的事情交给人工智能去做”!

当然也并不能说缺乏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就无法再就业,彻底沦为“无用阶级”,因为本质上人工智能和人类机理不同,人类出于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比人工智能多了一项看起来最没有用处的能力——需求。人工智能可以生产精致的产品、谱写出美丽的乐章、烹饪出美味的食品,可是人工智能自身并不能消费这些商品,所以它也无法用纯粹的经验来辨识商品的好坏,因为它毕竟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这一点它还得靠他的父母——人类来消费。因此人工智能下势必会催生大量的产品试用员、音乐试听员、食品试吃员,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帮助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职业的消费主播,帮助大家评价产品的好坏。

同时不得不提到人类的社会概念,群居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共性,人类社交、情感、精神层面的需求从人类建立起群居生活的那天起,就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我们无法和猫狗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本质上我们仍然为猫狗的饲养者,而不是”同居者“,只有和自己具有同样外貌、智商水平、社会价值观的人,才会和我们产生共鸣。

我们源自生活的艺术创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人工智能只能帮助我们简化艺术工作——伟大的剧本、伟大的诗歌、伟大的音乐美术,无一不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和人生的体悟,因此我们断定,人工智能帮我们实现了繁琐工作的解放,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记录我们在社交、情感、精神上的诉求。

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冲击人类生活,形成短期的”无用阶级“是有可能的,但人类一定会克服这次危机,重新发掘每个人的潜力。鉴于此,我们也希望政府作为时代的导向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该积极鼓励人们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开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



本文转自 简书,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74145,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