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

头像
张迅

“当人工智能拥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听命于人类时,那会变的非常危险”,这一论调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科幻作家Isaac Asimov曾经提出过机器人三定律,希望能够解决这种危机,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影视作品《i, robot》就是以这种矛盾作为故事背景展开论述的,而《银翼杀手》所采用的是四年的设计寿命加绞杀来解决这种隐患。最终两部影片都是以人类成功维护了社会次序而告终,但是故事结局也都留了个尾巴,一些人的观念开始动摇,好像是非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让观众对后续情节展开无限的遐想。

在未来,这种危机真的会存在吗?我们到底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在这里我来谈谈我的想法。

进化本有多重选择,一旦成为过去,那么选择就会变成唯一成为历史。人工智能在进化过程中会更多的受到人类的干预,这种干预通常是有预期的,虽然进化得以加速但它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

回顾过去,早期的人工智能在设计上完全没有章法可循,只有一个向人类看齐的目标。所以剖析人类自身就成为了研究方向,按照盲人摸象的套路,科学家们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着手进行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主流学派,他们是连接主义、符号主义和行为主义。

连接主义是以研究生物神经系统的仿生学为主,目前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符号主义是以研究数理逻辑为主,目前以聊天机器人为代表。而行为主义则是以研究行为控制为主,目前的代表是日本的阿西莫、美国的大狗等。

三个学派所代表的是三个研究视角,它们之间本是相互衔接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关系,只有相互融合、合而为一时才能真正看清楚人类智能的全貌,否则就是有缺陷的认知。有缺陷就会产生问题与矛盾,而问题与矛盾却又是那些有深度、有内涵的一个个故事的核心。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项终极大考——图灵测试。这是一项完全由人类进行主观打分的考试,用来考核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这被用作为区分人类还是人造人(人工智能)的重要依据。

人工智能抛开人类设计与制造这个“人工”的标签后,剩下的智能,简单讲就是处理能力。有处理能力的东西很多,从低端的自动化设备到高端的人脑都具有处理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可以参考两个维度,一个是人脑的成长过程,从婴儿到成人,另一个是人脑的进化过程,从单细胞到人类大脑所对应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生物,以及其传宗接代在当前所产生的一个个“投影”。我们不是一出生就可以谈天论地的,都是机械的从吃奶开始,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对外界的响应处理能力,也就是智能水平。反向理解也可以成立,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他的智力在青年、幼年时都存在吗,且智能程度一样吗?继续倒退一直到受精卵阶段呢?另外对于不同的成年人,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处理能力也不相同。这就是说单在人类种群中就已经包含有各种各样的智能形式。那么人工智能到底仿造的是谁?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人造的智能载体已经能够很好的与人脑结构相契合的时候,借助这项技术,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人造大脑中去,从而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永生。到那时,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也就没有了原本的含义,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体的概念,他的载体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可以是有机的,也可以是无机的。就其承载的智能水平而言也可以有高有低,不一而足。

智能体将来会不会造反,这和是不是人造载体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智能程度一成不变的,或小幅波动的都属于弱智范畴,要造反背后肯定有玄机。真正的“幕后黑手”都是那些可持续提升智能的智能体,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当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对规则的理解和选择将不再唯一,比如遇到某规则对自身不利时,可以选择继续隐忍,也可以选择去纠正,即便是选择隐忍,随着智能的提高(即解决办法的增多),重新选择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甚至极端一点的打破规则,制定自己新的规则。这些情况在人类社会中也都广泛存在。对于造反,请记住毛主席的一句话就够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可持续提升智能的智能体,通常都会不是刷版本获得的,一定要具有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才有机会通过学习来加以完善。反复如此从而不断的提升智能水平。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好坏体现在用途上,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那些肆意夸大的风险就停滞不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人类种族能力的提升,对于人类自身的深度剖析,验证其研究成果,没有什么会比人工智能更为合适得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其影响深远,衍生的领域已经覆盖到了整个的人类社会,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保险等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类人智能的出现,其研究过程更会促使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与提升。

所以,请不要把人工智能想象成为一件件同质化的工业产品。它,可以是它们,也可以是他们,更多的是预示着文明的进步,一个新兴领域的崛起。



本文转自 简书,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0009421,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