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
智者说
人工智能无疑是人脑的延伸,具有一种工具属性,是人所创造最终为人们所利用的工具。就其作用与意义而言,当然是不能与镰刀、锄头同日而言的。然而,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本身来说,是否会发生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异化”,是否会像魔瓶的妖怪一样,一旦放出来,就会不再为人类所能控制,甚至会反过来控制人类呢?作为一个深为人们所担忧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还无法做出肯定性的结论。因为有关人工智能科学研究还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人工智能的逻辑运算、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能够超越人脑,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人脑。工具的意义本身就在于人类能力的延伸。工具本身必有人的天赋本能不及之处,否则便失去了工具的意义。古老的算盘必是强于人脑所进行的运算的,否则的话,我国那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不可能在那个年代把算盘运用起来。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账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它又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围棋界公认阿尔法围棋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的顶尖水平。
尽管如此,基于以下两点,我们仍然可以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乐见其成,不必担心。
第一,我们可以把某句话输入电脑,但是,就复杂的语境背景而言,我们能否完全准确地交付给电脑呢?结论是不能。因为那种语境背景不仅输入不过来,而且需要人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体味、体会。
譬如我们把下面这句话输入电脑:“他把地里的活儿全干完了。”这个信息告诉了我们一个结果,或者说是结论,并且是相当明确的。然而,人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这件事情、这个结果呢?因为这句话的语境背景的偏差,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1、这个人没脸没皮的,闻到人家做好吃的了,就过来帮忙,为的是混口好吃的。
2、他喜欢那个女人,一说给她干活,能不卖力气吗?
3、琢磨着还有更重的活儿,就抢先到地里去干活儿了。
4、他就愿意鼓捣地里的活儿。
5、他这个人干什么图痛快,不管多累,也要干出个样子,干出个结果来才休息。
6、看着人家都在玩麻将,他觉得没意思,才到地里去干活儿的。
7、他这个人心疼老婆,要外出打工去了,剩下地里的活儿还不都是得老婆干。
还可能有着更多的背景,而且这些背景又是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的。即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人们在试探性的体会中不断加以修正。我们可以假设上述背景是真实准确的,于是,我们便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更何况,对于背景的描述不可能没有任何偏差,而这些偏差本身便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同。我们必须承认,人类语言是极其丰富的,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气来描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二,我这里从哲学的角度谈人工智能,自然是从我的“圆融哲学”的角度来谈的。圆融哲学认为,人类的智慧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是感性,第二是理性,第三是灵性。这种灵性既是基于精神本身,又是超越精神之上的。人们用“灵气儿”来形容实在是玄妙的很。举凡精神产品,不动用灵性,缺乏“灵气儿”的,必然是平庸的。圆融哲学同时认为,人的认识体现为这样五层境界,第一是感性的直觉,第二是个别知觉,第三是辩证知觉,第四是系统知觉,第五是灵性直觉。其中,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阶段,第二、三、四重境界属于理性阶段,而第五层境界则属于灵性阶段。圆融哲学还认为,人类力图认识的对象——真理本身是圆的,是一种圆满的圆,说不完道不尽。真理同时又是活的,活就活在人的主观与客观美妙圆融的一瞬间。过了这个瞬间,真理就成了死去的标本,就成了有害的教条。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达到和实现这种禅悟、顿悟、醒悟。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迎来那种不期而至的灵感。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因而也是无法超越人脑的。
我们可以设想人类可以把灵感的形成机制输入给人工智能。但是,人类自身未必能够把灵感的形成机制完全掌握。别人可以把我们举得很高,抬得很高,但是,我们自己既无法把自己举起来,也无法把自己抬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去想任何其他的事物,但是,要最终把自己的“想”通过想本身来弄明白,未必办得到,尽管人类自身具有反思的本能。这种由条件本身所构成的局限,未必寻常之人能够体验得到。
全球电动车明星企业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以民营企业之力,将重量超过63吨的火箭成功发射上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据说这位聪明又年轻的亿万富翁在寻找一种将人类大脑与人工智能进行完美“融合”的方法:计划通过一个2毫米的切口在大脑中植入一个微型无线芯片,借此创造出他所称的“与人工智能的某种共生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人类也许可以用类似于人脑细胞的物质制作“芯片”,实现与人脑的完美融合;人类也许可以最终把人脑细胞的输入机制、储存机制和运行机制搞清楚,并且最终应用于人工智能,但是,这些显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的是,当人类的逻辑运算与逻辑思考的功能,即人类理性的功能由人工智能所替代,并且显示出人脑所不及的效果。倘若你没有顿悟的体验,没有灵感的迸发,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何在?尊严何在?位置何在呢?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在进行着类似于u盘复制式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三日星期六
本文转自 简书,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009732,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