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问对问题,才能招对会计

头像
小财

愚蠢问题只能带来更愚蠢的回答,只有问对问题,才可能招对人。

(当然,如果您觉得您的事业已经“大成”了,请您无视以下内容。)


比如以下两套面试问题:


第一套面试问题:


1、来个自我介绍

2、你有几年工作经验?

3、职称证书有吗?

4、你原来在A公司啊?规模多大?干过什么?

5、B公司呢?

6、为什么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

7、你喜欢什么样的公司?

8、税务局去过没?纳税申报表会填吗?

9、新公司成立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10、资质证明办过没?



第二套面试问题(括号中的只是“参考思路”):


1、假设你收到的发票金额和订单金额不一致,该如何处理?(以“货物、服务的交付进度”为基准,进行“货票匹配”——日常工作中,必须要维护一份“货票对应”的记录)

2、你怎样跟业务人员解释“应收账款周转率”?(谈成订单是好事,但是也须关注“回款进度”——签单越多,回款越快,你能拿到的提成越高;要是“只见订单,不见回款”,那就拿不到对应的提成)

3、业务人员过来报销,申请单上的金额,比所附发票的汇总金额多了5元钱,该如何处理?(参照报销制度处理——若无相应条款,则先按金额较小者,并告知报销人员,说明缘由;同时在“制度修订草案”中登记“修订意见”,以备后续正式讨论修改)

4、仓库盘点中有扇门始终锁着,进不去,该如何交涉?(建立“账面-实物”映射关系。针对“匹配缺失”的项目,无论是账目还是实物,首先在盘点记录中做好备注,然后由财务负责人在高层会议中通报,若有制度则遵照制度处理——若无制度,则必须形成制度,并有相关奖惩)

5、税务局跟你说你们企业这个月少缴税,要罚款,该如何消弭危机?(账务自查,内部厘清责任——如果没有问题,就应该拿着税法据理力争;如果确实有问题,就从“税法、会计口径不一致”、“业务部门没有及时传递信息”的角度准备说辞,“递延了,下期会多交”;如果有问题的金额很大,就别掰扯了,该罚还得罚,毕竟占了税务局便宜)


上述两套面试问题,只有第二套才能大致反应应聘者的真实水准——第一套是垃圾。

(当然,第二套对面试官自身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素质低的,只敢用第一套。)


-----------------------------------------------------------------


会计招聘中,其他需要注意的点在哪里?


1、职业资格证书还是很重要的(学历不用看,高中以上就行了)

财务是非常讲究理论知识水平的,理论水平越高,账做得就越准确——以后和税务、审计、银行打交道,你就门儿清,能一下子拿出对方想要看的东西。

那种说“职称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是在混淆概念,“应试与否”跟考试没关系,而只是跟本人的学习方法有关——不能因为有人“读死书”就否定“读书”,这是以偏概全。

就一点:证书不是全部,但一定是个重要参考。



--------------------------------------

2、对于一个正经办事的企业,会计是应该讲“正气”的(不正经的企业另说):


工作中的“正气”就是:
遇到问题,至少应该有“摆事实、讲道理”的勇气,而不是“唯唯诺诺”——否则,何必花钱雇你?


--------------------------------------
3、测试很必要

但是,绝对不要去拿职称考试或者cpa的题目去考——因为,第一、理论知识水平已经被职业资格证书验证过了,无需再重复验证,浪费时间;第二、即使对方只是“应试水平高”,你出的题目难道不也是“应试范畴”?这是考不出结果的。

如何测试很重要:要根据岗位职责设计实际案例,让应聘者趴在办公桌上,在模拟的场景中,作为一个真实节点,来参与实际工作——通过实际表现,来查看其岗位适应度。

什么叫模拟场景?比如招会计,拿几套请款单据(里面放点陷阱)交给应聘者,看他能不能合理把关,能不能挑出刺来,挑出刺来后又是如何去推进的;比如招出纳,让他实操一下企业内部的资金转账,看他网银熟不熟,或者如果不熟,看他如何解决问题,有没有去请教别人或者网上自己搜索......招财务主管和财务经理也是一样的,要你出个报告,分给你三个人供你使唤,三个人各具特色,看你能不能差遣得动他们,具体是怎么差遣的——总之,只有通过模拟场景,你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这个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


---------------------------------------

4、关于面谈

有些面试官很喜欢出一些“加计扣除怎么弄、业务招待费抵减所得税怎么弄、广告费抵减所得税怎么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之类的问题,特别关心你的“死知识”。

这是无益的,因为任何人员都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获悉这类知识,这根本无法反映财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本质区别;

况且在平时工作中,相关公式也肯定是设置好的——第一次设置好公式,后续不出问题的话,直接就默默过去了;反而是不懂Excel、只会C5+F5+Z5+AH5+ZZ5的、宁肯手工填也还是经常出错的,倒容易把这些百分比记住

再强调一遍:税法是用来查的,不是用来背的——考啥都别考税法。

作为“会计职位的应聘者”,但凡遇到考税法的面试官,请你直接pass他

拿这些“死知识”去考察财务人员,胜出的往往是刚刚背完书的,这还真不如“只看证书去招财务”,后者还节省时间。


面谈怎么谈?

第一,你首先自己心中要有个基本的轮廓,然后去面谈:有备无患、有的放矢——如果自己都不清楚“具体应该招什么样的人”,那么,面谈的结果只能变成“谁把你哄得最开心,你就录用谁,而不管他是否真正有助于你的工作”(当然,假如你自己就是“混混”,那就招那个“最会哄你开心的”);

第二、面谈内容可以放松一点,聊聊人生、谈谈理想——主要目的:在不经意的闲谈中,看看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和自己合得来(“议会共和”与“君主立宪”,必然势同水火);

第三、要学会前后印证、不同场景区别对待——比如,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走路快就说他是急性子,这显然是欠考虑的:

1、你要看他是不是任何场景都是那么快——是工作时快,还是吃饭唱K时快,还是都很快,甚至更有可能是尿急;

2、你要区分:是“敏锐、迅捷、一针见血”,还是“敷衍、毛糙、交差了事”——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四、慎用“细节追问法”

1、如果你怀疑对方有诈,请在征求对方同意后进行“背景调查”即可,何必白费口舌?

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正的谎话精,那都是事先做足一整套准备并反复演练的;

3、“细节追问法”只能考察应聘者的“记忆力”,但是,显然,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你自己想想,现代企业里面,有多少工作是主要依靠你的“记忆力”的?更不要说“有那么多的技术工具来帮你记忆”。

你花了半天功夫来“追问细节”,考察的却是一个基本没什么用的能力:

挖掘机的好用,不在于“它能深刻回忆起自己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开始,在某某经度某某纬度,花了多少时间,挖了多大的一个坑”,而在于它的挖掘能力。




延伸开来:

怎样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真实才干?


背景是死的,经历是死的,知识是死的,技能也是死的——凡是能用嘴嘚啵出来、能用笔写到纸上的东西,都是死的。

任何言语、文字,其实都是肤浅的,都只能体现人类思想的万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看过孙子兵法的人,未必都会打仗”、“文字可以花上几个月时间速成,文化却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才能逐渐领悟乃至传承”。

真正要想检验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只有把他“扔”到实际场景中——所谓的“人才”,都是在天赋的基础上,从“实践”中脱颖而出的。

听其言,观其行——前者最容易做到,但却是最没用的,只有后者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可惜,多数人恰恰会忽略甚至故意无视这一点。





作为用人方,

倘若,

第一、自己首先就不知道“如何才算是‘做得好’”:

那么,

既然大家都说“地球是方的”,那就“地球是方的”——大家都在给自己灌迷魂汤,不多喝几口,还真对不起大家;


第二、在“把自己伺候得舒舒服服”和“对企业有利”之间画上等号:

于是,

每天都会有一个恶魔在你耳边低语“把这人干掉、把这人干掉,他会对你不利、他会对你不利”——长此以往,你就只能容得下谗佞之人的媚态。而当你看到一个正常待你的人,你却会觉得对方是特地跑来加害于你的。


上述无论哪种,其结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您采用笔试、面试、复试,还是乡试、殿试、直辖市,您都不可能招到真正称手、称心的员工。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