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写了《怎样学习税法,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而不是点到为止》,我一定知道我所推荐的书籍,能真正读下去且读完的应该很少很少。现在这个时代可能真如某些人所说:“有这个时间,刷视频刷抖音,不香吗?”。
肯定也有一线财税从业人员认为:“企业税务掌握“算填报”就够了,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再说了拿着卖白菜的钱,学着开水煮白菜的国宴菜,不值得呀。” 甚至还有杠精说:“你吃鸡蛋还要知道是哪个鸡下的吗?”
也是基于此,很多财务人可能干了一辈子,都不知道增值税的原理是啥(人家可能认为不就是销项减掉进项,还有什么原理不原理的),也不知道个税速算扣除数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人家可能认为不就是公式吗,1+1=2需要了解为什么吗),增值税出口退税到底在干什么(人家可能认为,现在都是软件操作,会操作软件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知道什么原理,理论并没什么用处,也不会给你加工资,也不会给你带来操作上的便捷。如此我们似乎也财税机器人差不多,当然夸张点说日后我们的工作,也在被或将被机器人代替。
税务如此,会计也是这样。有ERP系统的企业,将供应链业务与财务衔接,设置好凭证模板,并不需要手工输入会计分录,因此也不需要懂分录背后的为什么。没有ERP系统的企业,按照日常准则分录规定,按照套路去处理业务,似乎也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思考分录背后的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认为,会计就是一种规定,准则都制定好了,指南有具体处理分录,按照这些套路操作就可以了,你还要想什么为什么吗。考试背下分录,实务中多做几笔分录就记忆下来了,哪有这么多为什么。
如果有初学者斗胆问一句“这个分录为什么这么做?"之类的话,前辈们一定会鄙视的眼神,惊讶的表情,怼人的语气说:“国家准则就是这么规定的,你告诉我1+1,为什么等于2”。如果再有胆大包天的追问:“准则为什么这么规定,不那么规定”,长前辈说:“学会计不要钻牛角尖,该背的背,该死记的死记下来,你真要知道为什么,你去问财政部呀."
以上对话和场景,在会计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潜规则,似乎会计就是搬砖工,一个搬砖的需要知道这么多为什么吗? 搬砖的知道砖块怎么形成的,能给搬砖工多一些工资? 这种搬砖背后的”无用“知识,对于搬砖本身有作用吗?
多年以前我也是一个会计小白,利用背诵抄写通过不少考试,可是随着对会计理解的加深,某一天我看到一个问题“会计到底怎么学?为什么看书听网课一点也不开窍?就感觉婆婆妈妈的,奇奇怪怪的。看不懂,没有逻辑条理?” 。
我发现多数会计小白都有这个感觉,而我明白,很多初学者之所以看书或者听课,听的云里雾里,一头雾水。很多一部分原因是授课人或者教材没有俯下身段,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把一些基础的理论用通俗化的方式讲解出来。想想新东方早期硬是把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变成了很多人都愿意掏钱学的。当然除了一大批新东方如永浩类似的相声演员之外(其实也是将语言学习这个极其枯燥的培训变成似乎不那么枯燥了),更多的老师人家真是接地气啊,真的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讲课的啊。那么反观我们的会计教育或者会计培训。当然了大学专业课程不可能搞成相声会计,毕竟一大波会计学专家觉得那是掉价,因为通俗这个东西,弄好了就是雅俗共享,弄不好央视可能认为是低俗趣味。且专业学习肯定需要从专业语言来分析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不理解的是各大线上,线下的培训机构漫山遍野的,似乎都是“学院派”,对于非会计专业人士可能初期可能只能靠记忆了,毕竟考试这个东西,应试教育不会记忆下来,再不会的把真题背下来。从拿到证的目的来说,死记硬背是最快速达到目的的方式。但是其实也存在个别人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否会思考会计背后的逻辑呢?或者说会计处理的理由呢?会有,但是比较少,因为人家考到证的认为,自己通过了考试,自己就是大拿了。他们自己这么认为,也“言传身教”的告诉后来者:“会计这个东西啊,背背就可以了,会计从来就没有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规定” 。
知道五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原财务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2006年9月4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班》培训视频时,一下子打开了我对于准则的理解。那些视频我基本上每过一段时间都会重新看一遍,每看一次似乎对会计的理解又多了增加了一层。当然这也让我回想起刚入门那会,前辈们说的:”你要知道会计为什么,你去问财政部呀“,似乎我还真找到了财政部的人了。哈哈!我终于明白注会所得税会计到底在干什么,明白了很多会计准则规定都有其背后的意义。
现将刘老师对于资产负债表观的解释片段,剪辑如下。
备注:
刘玉廷(历任财政部会计司科长、副处长、处长,会计司副司长、司长,企业司司长,中国会计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第五、七届理事会秘书长。长期从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主持或参与中国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制定工作。主编了《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资产减值、政府财务会计报告等多项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多次获得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2020年10月24日凌晨,刘老师逝世)
根据刘玉廷司长2006年9月4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培训班》学员的授课内容整理:“会计的六大要素(定性)。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与IFRS中的会计要素基本一致,与IFRS相比增加“利润”要素(但不是本质区别)。2000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的六要素至今未过时,基本准则继续遵循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划分规定,体现了贯穿于整个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观”理念,强调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强调企业净资产而不是强调利润,适度弱化“利润表观”理念。“资产负债表观”理念的实质是,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考核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即股东财富是否增加。在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代表净资产的增加,亏损代表净资产的减少,《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等准则中的理念即来源于此。对现金流量的关注以及资产减值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从理念角度要求不追求虚假利润,要求将企业的发展落在实处,即企业净资产的增加。”
如我上面开玩笑一样,是不是我们都要去找财政部问会计背后的为什么呢?还是说财政部出台一个会计为什么系列的回答呢?很显然财政部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会计老师、中介机构、会计爱好者可以干这个事情。解释会计背后的为什么,鲜有人做这个,但是我还得说一个会计大牛,在会计视野常年回答会计问题的”陈奕蔚“老师,此人在繁忙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每天还能抽空回答五湖四海的会计网友的提问,而且是多年如一日的回答,不得不佩服。而我在会计视野写了三四财税百篇文章,说实话也是看到了这种大佬的无私分享精神,倍受感动也坚持了这么多年。
我曾在知乎回答过这么一个问题: 会计准则都是直接告诉我们「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为什么」?
1: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与国际趋同,又不能等同。所以有的准则原文采用翻译加我国特色化,导致不少人看不懂这些准则上的中国话。更无法理解准则背后的为什么,真要理解一是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原文,二是理解财政部在翻译加特色化的考虑。如此才真的知道准则为什么。
2:我国会计教材和教学,更多的是灌输式教学。主要是认为会计不就是算帐嘛,一个工具嘛,又不是其他学科,你知道怎么用就可以了,搞这么多为什么干啥。所以如果有人问,准则背后的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哪有这么多为什么,问就是准则就是这么规定,考试背下来,实务知道怎么操作即可。
3:本人一直尝试在会计为什么中,寻找一些通俗化解释准则的办法。虽然我知道,对于某些专业人士来说,不屑做通俗化会计解释,一是显的不专业,直接复制准则原文,然后把英文会计准则复制过来,显得多高大山,二是通俗化必然有缺陷,比如用类比,比喻可能不够准确。但本人还是希望去尝试,万一能够让一些人更好理解会计,何乐而不为?
4:会计是在准则的指导下开展处理的,但是准则制定也是有其自身的逻辑的。要不然有专门的机构写书,写“会计准则的内在逻辑”呢。其实不管是学习还是实务中,对于一些会计处理或者最简单的会计分录,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多数人都告诉你就是这么规定的,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会计又不是自然学科。但是其实一是这么说的人可能自己也没真的理解会计内在逻辑,也可能是怕麻烦。近期刚好写了会计为什么系列文章。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1:会计为什么系列1--为什么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无需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
2:会计为什么系列2--为什么卖鸡蛋的大妈比我还懂会计?
3:会计为什么系列3--摊余成本为什么这么计算?
4:会计为什么4--为什么还要把母公司个别报表的长投由成本法转权益法?
5:会计为什么系列5--为什么现金流量法比会计分录法可能更高效?
6:会计为什么系列6--什么是最终控制方而言的账面价值?
7:会计为什么系列7--顺流和逆流交易抵消分录的理解?
8:会计为什么系列8--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调整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是什么意思?
9:会计为什么系列9--《想见你》中的灵魂穿越VS长投中的转换
13:会计为什么系列13-现金流量表公式法为何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