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会计准则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头像
小财

会计准则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俗一点讲,会计准则就是会计处理的规范,在中国,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在久远的夏朝,就有会计的记载与传说,但却没有会计的规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长期遵循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也未对会计进行规范。直到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1934年,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才开始对会计进行规范。由于太过于专业,SEC授权民间机构制定会计规范(最早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后由专门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

我国执行统一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19)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第六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内容包括:(1)会计核算;(2)会计监督;(3)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4)会计管理工作等内容。其中,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构成部分。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两分部分(以下若不加说明,均指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1份)、具体会计准则(至目前已颁布42份)、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等。

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发生的交易与事项,解决其确认、计量与报告的问题。

所谓确认,是指把发生的交易与事项认列为财务报表项目的过程,具体包括分类与时间问题。

例如,企业将商品销售给客户,如果认为风险报酬转移了,企业就应在风险报酬转移时(即何时问题)将其确认为收入(分类为营业收入,即分类问题);如果认为风险报酬没有转移,则只能认为是商品存放地点的变化,不应确认为收入。

所谓计量,是选择最佳的计量属性对交易与事项进行计价的过程。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

前述商品销售,到底是按总价确认,还是按净价确认、收入中包括不包括税金,是按交易双方议定的价格计量,还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等,都是计量需要考虑的内容。

所谓报告就是如何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表述与披露,报告需要解决以何种方式以及既不能过于简缩又不能事无巨细等问题。

早期的会计准则,仅仅只是当时最佳会计实务的堆砌,即在当时被普遍认可的会计方法的汇总而已,这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名称,即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最早的译法就是“普遍认可的会计方法”。

这样的会计规范,解决了统一性问题,但缺乏逻辑可言,且每种会计处理方法缺乏可比性。

这个阶段主要是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CAP)进行会计规范的阶段(1938-1959)。

后来,美国会计职业界认为,要使会计准则有逻辑可言,必须先建立起会计原则,如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实质重于形式等。

就像一个企业准备分配某项财富,如果原则是希望单位的领导多分一点,那最好的会计方法就是按行政级别进行分配;如果希望单位的元老们多分配一点,那么工龄长短就是最好的分配方法。因此,原则决定了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抛开了会计原则的支撑,每种会计处理方法就会缺乏正当性。

这个阶段主要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APB)进行会计规范的阶段(1959-1973)。

但是,会计信息是为现在及潜在的使用者提供的,以前的会计准则并未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诉求,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会计职业界意识到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以用户为导向,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向报表的使用者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以及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大小以及概率。

这样,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应当以财务报告的目标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进行会计规范的阶段(1973开始)。

尽管会计准则发展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但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不同的观点,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

现择其一二予以说明。

1.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

这是早期人们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人们认为,会计准则应当是不受人们左右的、无偏的,其形成的结果应当是客观的,是真理性的,会计准则是加工会计信息的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任何人依此流程能够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终其一生,大抵是处在这一观念之下,强调一种机械准确性,如每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先进先出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计算等。

2.会计准则是形成某种经济后果的安排。

代表人物是美国会计学家泽夫(Zeff),他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会计信息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会损害其他利益方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准则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单纯地去追求完美的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最恰当的方法是寻找一种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会计准则,即追求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公平与合理。

例如,早期很多企业通过明显有悖于公允价值的价格,以关联方交易的方式,操纵企业的账面利润,为减少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有悖于公允价值的差额部分在交易时只能调整资本公积,不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这样的会计规范,显著地减少了企业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性。而当市场完善后,会计信息使用者已经能够理解关联方交易的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就不再对这些交易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而代之以更为详细的交易的披露。

3.会计准则是国家间的政治过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

2007年1月1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被认为是这种观点的具体表现。

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还设置了另外一个门槛,即市场经济地位。例如,欧盟欧盟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5项标准:(1)决策没有明显受国家干预;(2)有一套按国际通用准则建立的会计账簿;(3)生产成本,财务状况未受非市场经济体系的显著影响;(4)企业不受政府干预成立或关闭;(5)货币汇率变化由市场决定。

其中第(2)条即为遵循一套通用的会计准则。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就会受到反倾销调查,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增加的途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与出口,如果出口受影响,自然就会影响到国民财富。因此,应当从这一高度去理解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除上述主要观点外,还有契约论等观点,不同的观点下对会计准则的理解都有所差异,因此,学习者应当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方能从本质上理解会计准则,不要就会计准则去学习会计准则。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