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共享创新资源、发展创业投资、加强“双创”平台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激发人才“双创”活力、持续“放管服”改革,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互动的“双创”生态等政策措施。
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首要任务是深入拓展“双创”服务,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

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的内核
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是指通过树立“共享”与“众创”的理念,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工具,优化人才、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社会大众广泛平等参与“双创”提供了更多元途径和更广阔空间的共建共商共享载体。
其内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关键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要通过健全公共资源共享体系,完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增强“创客”的互动性和共建的实时性,提高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其次,前提是信息对称。服务平台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兼顾效率和安全,这要求政府部门通过创新信息共享模式、健全信息平台解决信息资源在制度建设、行政管理、资源投入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最后,载体是无缝对接服务。服务平台要通过各种服务中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协调、持续激励、配合统一机制,这是满足公众需求、搭建共享型服务平台的体现。
以共享型服务平台促进“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边界,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实现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因此,“放管服”改革的落实要遵循:政府权力运行要严格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社会权利延伸领域要提供相应服务保障落实“法无禁止皆可为”;市场和社会交叉领域要严格监管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放管服”改革需要贯穿始终的“不能腐败,不敢怠慢,不愿冷漠”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
共享型服务平台是中国政府落实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与激发民智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促进“放管服”改革,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利用杠杆支撑创新创业“以小搏大”,拓展市场主体和经济服务。二是采用去库存的方式增强政府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突破投资过度与消费不足的瓶颈。三是落实财税支持、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创新创业服务,积极稳妥地化解服务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四是打造制定成本标准(通过分解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的方法)、监督成本的形成、及时纠正偏差的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步伐,提高改革成效。五是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力,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以及创新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补齐有效投资、制度供给和服务领域的短板。
因此,共享型服务平台要不断健全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挤压“暗箱操作”的空间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就必须从转变思想完善认知设计、关注元服务、打破职能条块分割、满足公众需求、延伸触角、定制服务等多角度发力,推动“放管服”改革。
构建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的多元举措
多方协调合作治理并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是优化政府服务和解决经济持续下行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开发”方式的“田园综合体”经济,共享型“双创”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多措并举。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赋能作用,搭建多方合作的服务平台。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是服务平台评价的主要元素。一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的合力。这既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在平台建设中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又要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和合理利用其拥有的资源,还要了解多元主体在平台建设中的利益博弈以及其合作意愿。二是落实行政—竞争—自愿的合作机制。这既要遵循依法治理、提供柔性服务的思维逻辑,又要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不断优化服务,还要引导培育成熟的社会自主治理理念,不断完善多元主体的合作共创流程。三是激励“互联网+双创服务”以及“众”和“创”的合作形式。这既要充分挖掘技术工具如何融于创新创业服务过程,又要处理好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和创新创业的合作模式。
通过“智能双创”实现服务数据化、数据结构化、结构智能化。一是通过大数据孵化对称信息,确保服务平台的共时性。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是确保供需双方沟通的在线化,提供柔性服务,从而超越服务平台本身的价值。二是通过开发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基地协作、创业孵化服务功能,验证“众”“创”的历时性。基于数据化、结构化和智能化的众创平台功能系统开发需要把握好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均衡与服务方式这四大逻辑,增强公众对所提供服务的可及度、占有度与满足度。三是把信息与服务数据结构化,加快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服务平台的融合。这既要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包括专家咨询、呼叫中心、门户网站、服务渠道等,又要开展服务平台区域合作,通过拓展“互联网+双创”活动,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改变服务的位置、状态与供给方式,创建服务新业态,提升公众的获得感。
利用技术工具提升“双创”服务的针对性。一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工具完善静态服务体系和动态服务体系。树立多层次服务理念,提供考虑需方利益并鼓励其参与的制度、法律、规则、政策等服务,压缩信息不对称与供需不匹配存在的空间。二是倚重各类专业人才、第三方、公众等对服务平台进行认知设计。政府既要基于“一盘棋”思维完善联动生态模型,提供项目申请、创业培训、财务人事、法律支持等服务,关注联合服务空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又要准确把握话语权和资源配置权,确保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均衡性。三是培育多元化的服务型组织,营造和谐的泛服务环境并提供精准服务。既要开发利用社会仿真,扩展可能的服务空间,又要通过脑机信息交互,多元主体合作定制服务,还要基于个性化体现地方特色(如特色小镇),实现区域性资源的广泛共享。
来源:学习时报
关于创青春工程
创青春工程,是根据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针对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高等院校和毕业生群体在创就业环节的矛盾,针对经济转型升级中,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互联网建设的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而策划的社会资源整合创效工程。
创青春工程拟在全国34个省,2845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生态落地建设,搭建校企互动平台。作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汇集政府、高校、企业、人才、资本、媒体、互联网+、创新项目等优质社会资源,专注于创业教育及创业引导,实行创业导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孵化管理、创投机构孵化为主要目标。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1em9uUDJqRU9EVkhyU3hjOTJfcA==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