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解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五大真相”

头像
小财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集团企业管理的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财务共享服务这一概念逐渐落地生根。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念与方法已经“过时”,难以满足新时期企业财务转型、管理变革的新需求。

元年研究院认为,传统的财务共享中心在目标定位、平台搭建、功能设计、数据利用、平台扩展等五大方面亟待与时俱进。

目标定位:实现价值最大化

从目标定位看,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目的不仅仅是降本增效,还应当包括支持业务扩展、实现高效管控、提供支持决策、实现价值最大化等四个目标,其中前三者是手段和措施,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最终目标。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最初的动机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带来规模效益。在共享模式下,集团企业将会计核算、费用报销、资金支付等易于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财务工作集中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集中处理,通过规模化运作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标准化的会计服务。

然而,局部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如果仅仅认为财务共享的价值就是降本增效,无异于管中窥豹。受困于传统财务共享的定位不够高或定位存在偏差,完全没有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立项,致使第一批共享服务的先行者们发现,曾经的目标定位与现行的管理需求渐行渐远。

事实上,随着共享模式的日渐成熟,企业发现,运用财务共享服务能让他们在控制风险和提高决策效率等方面获得更大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共享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集核算、管控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平台,建立共享中心的真正目的是提供业务支持,为决策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最终助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系统定位:平台化模块化

传统的财务共享中心是根据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的定制化开发,不具有适用性。而且,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增加,每次优化都需要打补丁。定制化产品应用的局限性,致使共享服务中心难以大范围、低成本地推广。

元年研究院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可独立运行并不断优化发展的平台支持系统。相比较定制化产品的适用局限性,共享服务平台化产品是一套综合的工具,它形成了完整、开放、模块化的解决方案,旨在能随需应变开发软件和基于软件的服务,从而能够灵活创新和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换句话说,平台化产品的适用型强、架构易拓展,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模块的不断变革的需求,每家企业只需要简单地改变配置或稍作调整,就能轻松满足各个企业的应用需求。

数据定位:集团级数据平台

传统财务共享中心集中的数据基础是对外披露的、以单体企业核算为主的“局部”数据。这些数据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只注重核算、忽视了分析;只有法人口径的数据,没有管理口径的数据;只有核算数据,没有业务数据;空有数据,但很难提炼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成果。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元年研究院归纳出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数据应用的几种现状:一种是构建了数据中心,但只是做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忽视了管理报告的应用;另一种是没有构建数据中心,数据没有收集进来,或者收集的数据不全、质量不好,更谈不上出具管理报告。

事实上,数据是企业的一座“沉睡的金矿”。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一切为集团管控、战略决策提供依据的数据,都可以从共享服务中心的大数据里挖掘出来。

未来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其核心在于构建以数据共享为核心的财务共享中心,使其成为集团级数据中心,集成核算数据、预算数据、资金数据、资产数据、成本数据、外部标杆数据等与高层管理和决策相关的信息,成为公司未来决策的最重要的数据支持平台。

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设计以及平台定位请到管理会计网查看全文。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