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财务共享中心总是难以达到预期价值呢?

这就要从财务共享的本质说起。追根溯源,财务共享服务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全球化扩张的产物。追溯其背后的逻辑,一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上世纪20世纪初福特汽车创始人美国人亨利•福特在汽车生产中率先引入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两者的根本都在于分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可见,财务共享的本源在于通过将“流水线”作业引入财务工作中,实现对原本分散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记账、算账工作的集中式处理,从而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组织、财务工作场地和财务工作方式都随之会发生一些变革。但这些变革并未触及财务工作的流程,也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换言之,传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只是将流水线作业模式引入财务工作中,以人员机器化为代价,实现了简单的操作集中或者人员集中办公。

那么,是财务共享言过其实了吗?

或许,问题并不仅仅出在财务共享本身。

如前文所述,传统财务共享模式的本质是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集中化处理,并不改变财务工作的流程。换言之,传统财务共享模式是基于传统财务模式下的财务集中处理。不幸的是,由于传统财务模式存在三大痼疾,这导致传统财务共享的价值注定寥寥。

一是传统财务模式下,财务流程和交易分离,导致大量冗余的流程环节。以费用管控为例,很多企业为了实现流程管控,设计了诸多控制流程,事前预算申请的流程与交易是脱节的,它只是为了保证预算能够正确使用,通过事前申请预算,增加了一个审批流程。当交易发生后,不管是业务人员、审批领导还是财务人员,大家都必须重复做很多事后工作,导致管理低效且高成本。

二是传统财务模式下,财务处理时间滞后,财务信息无法及时反映环境变化,无法满足使用者实时决策的需求。一方面,财务会计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确认损益,凭发票入账,业务发生和业务入账分离,财务处理在时间上滞后于业务活动,导致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历史性的,缺乏前瞻性,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财务会计依据会计分期假设的要求,定期产出并传递信息。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时间固定性与决策的及时性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三是传统财务模式下,财务信息支撑体系存在问题,财务信息片面、失真,无法满足业务管理需求。从本质上来说,传统财务是准则导向、披露导向,不是业务导向、管理导向,ERP系统主要为流程操作服务,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财务信息客观但未必真实。财务记账以发票内容为主体,但发票无法反映业务的本质。财务数据与业务实质脱离。这些都导致ERP财务信息失真,口径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二是财务信息为单一化的货币计量信息,而非企业综合性的全面经济信息。货币计量的信息固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非货币性信息对管理往往至关重要。

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在业务端已经应用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思想,但财务采购支撑体系还是采用以发票到位后的事后处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显然已无法匹配前端快速响应的管理要求。而传统财务共享架构于传统财务模式之下,自然也就难逃“核算脱节、共享落伍,管会滞后”的宿命。

如果无法跳出传统财务处理的思路,即使叠加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财务共享的价值也顶多是将流程从10天缩短为6天,将数据准确度从50%提升到60%,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