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介绍一下产品思维,什么是产品思维。
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产品深入我们的生活,一个好的产品更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那么要做出一款好的产品,就需要具备产品思维。
所谓产品思维,大体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深度挖掘真实的用户需求,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产品;
(2)想办法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让客户降低需求,具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的能力;
(3)产品交付前的测试,先自己用一下,看看满不满意;不是做完就立即给客户使用。
(4)保持创新的心态,对已经做完的产品进行更新迭代,更好用。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至上,做出来的产品一定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不然产品就是失败的。
再来说说财务工作。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每一项工作其实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一个报表,一个分录,都是产品。那么既然是产品,就可以把产品思维作为我们的工作方式。
首先,我们的用户是谁?我们把工作做完后,工作结果要交给谁看,谁就是我们的用户。比如一个同事要我提供一份账户余额表,我把账户余额表做完后交给这个同事,他就是我的用户,这张表就是我的产品。比如上市公司要定期发布财务报表,那么投资人就是用户,财务报表就是产品。
知道用户是谁后,我们就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他们对于我们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方面的需求。我们拿到对方需求后,先想到的不是跟对方讨价还价,让对方降低点需求,这样我们可以很轻松完成工作。我们应该先想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满足对方。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考逻辑进行自问:
(1)我能满足这个需求吗?
(2)我需要哪些资源或帮助?
(3)我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4)如果我不能满足对方,是否别的同事可以满足?
如果思考下来,感觉不管怎样都无法满足对方,那么需要问一下对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需求?我们还需要深入发掘对方的需求,是否可以换种方式同样能满足对方。比如有同事需要一个账户余额表,从表面上看,他的需求就是这么一张表,但是进一步追问他用这个表做什么,他回答是核对一下银行现金存款,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银行明细账提供给他核对,这样如果有差异,他能找出是哪一笔产生的。所以,作为财务人员,当别人问你要什么材料或表格的时候,一定要追问一句:用来做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意图,才能让我们之间的沟通更有效率。
我们把对方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以后,先自己看一下,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还有什么问题。特别是财务表格,有很多数据在里面,我们是否可以把格式美观一下?把文本型的数字改成数值型?重点数据重点标示?等等。尽量让对方看起来很方面,很舒服。这一点对我们的要求似乎很高,因为我们都很忙,能给他做完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关注格式问题?其实,财务工作最耗时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没有一次性把对方的需求解决掉,他会不断地来找我们,不断的打断我们的工作,这会让我们非常恼火,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矛盾。所以与其一件事不断反复,不如我们自己仔细检查,把该注意的地方给对方提示一下,该解释的地方备注一下,让对方清楚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个过程也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其实这也是用户至上的体现。你如何让别人明白你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一种能力体现。
最后,对于工作成果的更新。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与同事间经常进行的工作协作,比如传递某些表格,要常常有没有更加方便快捷的工作方法,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让这些工作成果,产品,更加简单直接的呈现给对方。我们有时候习惯于做某个表格,就一直沿用这个表格格式,哪怕比较复杂,哪怕每次做都很烦,依然每次都这样做。这时候,我们不如停下来思考一下,能不能改善这些表格,能不能早点做完工作早点下班。我一直不提倡财务人员加班,财务人员工资本来就偏低,还天天加班,这个就说不过去了。把该做的工作做好,能提高效率的想办法提高效率,然后早点做完,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