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0

倪德锋:业财融合的“三生说”

头像
小财

3月22日,在财能书院组织的线上会员版“财能下午茶”时间,浙江恒逸集团总裁、财能书院会员倪德锋博士表示:“作为一家集团型企业,要把业务、财务、金融三者融合提升到顶层设计,只有CEO主导的业务经营体系和CFO主导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融合,企业的业与财才真正融合。”此次“云茶聚”的议题是“业财融合究竟需要学什么”。倪德锋博士从哲学角度剖析了业财融合三个层级的模式、路径和目标。以下是其发言中部分内容的整理:

倪德锋/发言
财能007/整理
和斌斌/编辑
来源:财大咖(caidaka2019)
转载请在文章下留言

倪德锋,博士,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财能书院会员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我从中国哲学角度来理解,所谓业财融合就好比是阴阳合和,故用“三生说”来诠释业财融合的三个层级。

业财融合的“一生说”,即业财融合=业务(财务)。这里的业务是指企业最初级的供、产、销(局限于供应链环节)经营行为。财务的角色是“专业财务”,属于财务会计范畴,仅是对企业的业务活动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的功能仅是一个信息系统,用记账的程序反映业务活动信息,聚焦供应链的商业运作行为。

业财融合的“二生说”,即业财融合=业务+财务。这里的业务不仅包括企业供产销的基本行为,还包括支持供应销基本行为的各项专业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人力、行政、财务、信息、法律等辅助行为。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营管理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价值链。财务的角色是“业务财务”,属于管理会计范畴,通过成本控制,财务预算,预测与分析,管理与控制以及绩效评价,“捕捉”和呈报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参与业务决策与控制过程,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财务聚焦价值链的商业运作行为。

业财融合的“三生说”,即业财融合=业务+财务+金融。这里的业务不仅包括供应链、价值链,还包括产业链。狭义的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生产链条,而广义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整合是企业的高级行为,需要涉及战略财务和金融的融合。财务的角色是“战略财务”,属于计划与决策会计范畴,是一套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与绩效评价的支持系统,从产业、商业和组织三个层面介入企业模式设计。同时,财务打开天花板,进入公司金融领域,参与公司投融资决策、资本预算和资本结构设计、并购重组和市值管理等活动。财务和金融深度融合,聚焦产业链的商业运作行为。

业财融合从“一生说”到“三生说”,反映了业务的“三链”(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和财务的“三财”(专业财务、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的广度与深度融合。再往上演变,就到了业财融合的“生生说”,即业务、财务、金融和产业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实现融合整合和迭代升级,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CEO与CFO共舞,才是真正的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一个“国产货”。

在西方市场经济里,业财本身就是拧成一股绳,业财已经内化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制度行为,从作业成本到量本利分析再到平衡计分卡,西方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背后都蕴含着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思想。

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业与财是独立的两条线,财务更多是履行监督评价职能。财务是管家、监督员和裁判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深入,财务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与业务的关系从改革开放早期的“门口的野蛮人”,即财务与业务是对着干的角色;到21世纪前十年的“门口的陌生人”,即财务与业务是两条平行线,财务只认识发票,不了解业务;到近十年的“门口的熟悉人”,即财务主动融入业务,业财是一家人。

业务经营体系的指挥棒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通常是由CEO来主导。CFO主导的财务管理体系是要匹配业务经营体系,即CFO从股东和债权人获得资金,交给CEO去转化为土地、厂房、设备,组织生产,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赚取资金,再交还给CFO管理,这就形成了业财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业务和财务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双轮。过去我们认为,业财融合只是财务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提升到预算、控制和分析,业财融合非常“零散化”,没有形成公司管理层的共识,只是财务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做了一些尝试。现在我们明白,业财融合要实现真正高级的形态,是企业最高层的CEO和CFO两个角色融合。只有CEO和CFO成为共舞伙伴,企业的业务经营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真正融合。

到了最高层级,业财融合自然从“一生说”升级为“生生说”,业务、财务、金融三个维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融合。业务层面聚焦“三链”,即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商业运作;财务层面要从专业财务、业务财务,发展到战略财务;金融层面聚焦于投资、融资、并购、整合。作为一个集团型企业,要把业务、财务、金融三者融合提升到顶层设计,CEO带领的业务经营体系和CFO带领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融合,企业的业财自然就融合了。

图1 业财融合的三个维度



财务与业务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企业价值



业财融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业务主动融入财务,一个是财务主动融入业务

过去很多企业都在推崇一门课程,叫“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让业务人员去学习财务知识,让搞生产、搞经营的专业人员,去了解财务的准则与制度,难度是比较大的。打个比方,业务融入财务,这就好比是“男追女,隔重山”。相反,财务融入业务,这就好比是“女追男,隔层纱”。

近几年,我们都提倡财务人员主动融入业务,从财务视角去了解和分析业务形态和组织模式,这个切入点会更加方便。在职能中,财务是最没有边界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企业各个角落,而且财务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岗位。财务不仅仅要学习一直在更新的准则制度,还要了解每张发票背后所发生的逻辑。

业财融合有两种模式:传统组织的嵌入制和新兴组织的项目制。前者是财务主动嵌入业务,这种方式在工业企业中比较多;后者是新经济组织,提倡敏捷团队,实行项目制,财务和业务共同组织一个团队,协作达成目标。嵌入制,是财务主动嵌入业务,却没有和业务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此时财务很难去评价一项业务是否应该融入,也不太清楚如何主动去融入。项目制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团队,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就会取得更大的效果。华为一直倡导的业财融合,就是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融入项目制,跟着项目跑工程、到工地,在一线做核算与分析。

由材变才,由才生财,由财升裁

业财融合需要什么能力?我们需要学习什么?基于以上的分析,提出业财融合能力进阶的PERMIT模型。

图2 业财融合能力进阶的PERMIT模型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财务人员在专业系统中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到企业基层做财务,我们实际上就是一块“材料”,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工作3年~5年,成长为财务经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从“材”变成“才”;光有才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无法由“才”生“财”,只有经过摸爬滚打地实践,8年~10年可以做到财务总监(CFO);10年~15年,若转型成功,可以成为总裁(CEO)。在升级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都要相应提升。(详见《内外兼修,软硬皆备,财大咖热议CFO能力(上)》

我一直说,财务管理一定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融入业务当中,真正体现由专业财务向业务财务的转型。当你参与到公司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你将达到CFO的高度。当一个财务人员成长为CFO,仅仅拥有财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业财融合的“生生说”,我们要实现业务、财务、金融三位一体的融合,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价值。

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挣钱”,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解决问题。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认苦劳,只认功劳;不认能力,只认价值。CFO转型成CEO,就要与之适应,融入产业思维和战略思维。

CEO就是总裁,总裁有两个理解:其一,从字面上讲,他有权裁定公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二,到了总裁这个位置也要随时做好“裁掉自己”的准备。无为胜有为,只有自己“向死而生”,才能有勇气去担当,面对机会果断决策。

PERMIT模型是我个人学习实践的总结。我认为,在升级过程中,财务要拓宽视野。第一,要了解政策(Police),从会计、税务等专业性政策开始,逐步转向关注宏观的经济、金融、财税政策,包括所在产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在了解政策的过程中,逐渐拓宽以往比较狭窄的会计思维或财务思维。

第二,要了解经济(Economy),了解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金融、财税、货币、信贷、利率、汇率等运行情况。如果不了解整个经济情况,就相当于身处茫茫大海却无法判断方向,也就无法实现角色的转变。

第三,要了解变革(Revolution)。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历40年的职业生涯可能都不需要怎么变革,因为环境变化不大。但在新兴互联网时代,可能两三年的时间,环境和生态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财务一定要具备“求变思维”。

第四,要了解市场(Market)。市场就是企业所处的产业,以及原料采购、产品供需关系、销售模式、定价策略等。只有具备这样的商业思维,才能和业务有效对接。

第五,要了解产业(Industry),包括产业集中度、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产业整合等。我们的替代品是什么?互补品又是什么?

第六,要了解技术(Technology)。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了解产业有关的生产技术,还要了解信息技术。只有不断提高会计、财务、金融、管理、战略等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拓宽视角,主动去了解和学习政策、经济、市场、产业和技术的生态,才能真正将财务和业务深度融合。

· 互 / 动 / 话 / 题 ·
业财融合,你和你的企业到哪个阶段了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