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图片充满了自嘲的味道,仿佛只要一提“业财融合”企业就可以百年昌盛,财务人员也瞬间转型成功,高大上起来了!
无意吐槽长春的整体财务环境,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管理之道,当然每个财务人员的成长也都有自己的轨迹,各有所长,无可厚非。但无论是从薪酬待遇还是从整体的管理理念,真的把业财融合做好的寥寥。
财务人员懂业务是一个基础要求,否则无法从业务端找到可以优化以及控制成本、扩大业绩的辅助点,小生不说各种模型,就说我们的实际业务,和大家小聊一点思路:
1、包产到户
“我是谁、我在哪、我干啥、还有谁”是一个简单的包产到户理念。
企业的各个成本项能否做到包产到户呢?比如会议室的利用率,电费、办公桌椅的修理或替换等,这是谁的责任?部门到个人是否有相应的绩效?现有的成本分解后是否有可以优化的空间?如果定岗定位定责之后,是不是有下降的空间?降下来之后按多少比例给管理人员分成? 总体成本下来了,个人价值与公司价值都上去了,何乐不为?
2、人聚财也不散,圆桌会议
企业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收益和企业的持续经营,个人关心的是薪水和幸福感,如果管理得当,并不矛盾。资本家压榨剩余劳动力是正常的,打工就要有这个觉悟。
不过打工者能否准确的通过业务分析找到可以优化的点很重要,财务人员在各个部门中的作用不是一定要谁大谁小,应该是圆桌会议这种,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兼控制。
有些人说业务端就豪横,不听我们的。我想原因要嘛是沟通不得其法,要嘛就是三十六计没有读好。老板的省钱和反舞弊等方案齐备,可以具象化的计算出你的价值,清晰的展示你流程收益,以及你的证据链条,企业家或许不采纳, 但一定是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8个人干10个人的活,拿9个人的工资可否?淘汰的2个人可以转岗或者培训待提高,这不是末位淘汰,是职场现实。
管理无对错,适合自己企业就好,无论是业务财务融不融合,各自牵制,目标一致前进是大需求,不要想着学这个学那个企业,照抄是不可能的,否则都是微软、华为那样了,个人也都是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