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晚上,做了一个自制课,内容说的就是业财融合的思维转换话题。为什么要说这个主题,以及今天的这个话题,其实一是为了有点延续性,二是为了延伸。
毕竟,业财融合这个说法,已经有几年了,但很多同仁还是总抱怨在实际处理业务时,理不顺,到底为什么的原因,我想在周一的自制内容课里已经说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今天的主题,既然是延伸,就拿成本管理这个角度来展开。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的成本管理就是预算管理的一个对象,就是加强控制后的审批制,就是为了降本增效的目标,等等,也许还有其他。但如果一件事情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会怎么样?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会浪费资源。
如果从这点来看,浪费的就是成本。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进行精细管理,这个话题就在今天这篇里唠叨唠叨吧。我们今天的视角,非财务视角,而站在运营视角上,也希望换个视角来看成本的管理。
我们平时看成本,更多视角是显性成本,也就是报销单上和报表上能够看到的成本,而我们今天谈及的还有隐性成本。因为在我看来,很多隐性成本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在显性成本上予以体现。我们下面的举例场景,就从这个角度开始吧!
举例1,关于员工离职的问题思考:
关于员工离职,我想是每家企业都会遇到的现象。那么一个员工的离职,涉及哪些成本呢?
离职员工曾经的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如果该员工效力时间长,还算好说,如果在试用期就离职了,这部分成本就算泡汤了,其他呢?
离职的员工,如果在试用期内,在岗期间的工资,有的企业是没有任何打折的,但试用期内的生产性是大多没有达到成熟工的标准的,这部分成本对企业来说收益如何,大家都明白的?
如果试用期内离职的员工,没有做离职访谈,我们就无从判断哪些细节的不到位,有可能就是导致离职的真正原因。如果是个性化的原因,那还好,但如果是共性的原因,就需要企业加以注意,需要完善我们的流程了,比如:
离职员工是因为没有任何交接文档,而且无人过问,造成进入工作角色的缓慢,那么这算是什么问题?
如果离职员工是因为感觉进入公司后,适应不了公司的文化,发现一个真实的公司文化和面试时的相差太远,比如鼓励员工加班,而且提倡天天喊口号,这样的文化或许只对一个视工作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有效,或者说可以忍受。而对于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那么这样又会涉及到公司在职场圈里的评价,而进而影响公司的招聘成本。而网络上的差评,大多公司会选择公关公司处理,那么这样的隐性成本就会以类似咨询服务费的显性成本体现在公司的经营费用中。
举例2,关于员工加班打车报销:
很多公司的加班福利很不错,超过几点,可以报销打车费,员工很满意,毕竟加班很辛苦;
但实际报销打车费的时候,则是个比较痛苦的事情,员工要垫付打车费,还要做记录,还要每个人贴票,或者部门统一一个经办人来贴票,进而流转到财务部也是个痛苦继续的延续,直到该报销支付完毕;如果每个人来报销,后续的审核以及支付乃至核算制单的工作量都是随着人次数据同步扩大的,如果是一个部门一起报销,则在甄别和报销支付上也多少有些问题;
那么这个福利工作,涉及到了哪些成本?我们有没有想过?
其实很多事情禁不起琢磨的,越琢磨越值得推敲;这件事怎么解决会比较好呢?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和类似滴滴这样的平台合作,协议之后,将员工的手机号作为ID进行标识,同时约定可以享受打车福利的起始时点;企业会存到滴滴一笔周转金,每个员工利用滴滴结算后,不用个人支付,而是定期滴滴和企业结算,包括谁打的车、几点、目的地是哪里、多少钱,都会在对账单体现,部门费用归类只需要根据手机号对应的员工所属部门来判定,这样是否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面的问题?
包括可能涉及的声称票丢失而采用其他发票报销的问题,是否也解决了?
今天只举两个例子吧。
篇幅有限,在没有看腻之前,我们结束今天的举例环节。
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我们传统思维下认为的成本管理是什么?怎么实施的?
2、我们平时认为的精细成本管理是从什么点出发的?用的什么手段?
3、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具备管理会计证书的管理人员思考的?
4、管理会计持证者向具备管理会计思维的管理者发展,需要怎么跨越?
5、我们应该怎么定义“提升企业资源使用效率”?
6、为什么说我们很多身边事需要用管理会计视角去重新看待?
7、有些事的视角,其实真的需要“讲究”地去看!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我们下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