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豆的收购和拍卖一般关注成交率、拍卖底价与成交均价三项指标,它们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短期大豆市场供需情况以及对大豆价格的预期。近期大豆市场的拍卖及采购出现细微的调整。
首先来看拍卖,自2月3日后中储粮结束一周两次的拍卖,不在对市场拍卖陈豆,也就意味着不再增加大豆市场的供应。从目前大豆市场的供应基本面来看,东北产区余粮在6成以上,余粮偏多,暂停拍卖有利于余粮的消化,对于适度减少基层余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储粮大豆竞价采购统计
日期 | 计划采购数量(吨) | 成交数量(吨) | 成交均价(元/吨) | 采购底价(元/吨) |
2023/2/14 | 5250 | 1375 | 5380 | 5380-5400 |
2023/2/17 | 30875 | 0 | -- | 5400-5420 |
2023/2/21 | 34956 | 0 | -- | 5400-5420 |
从采购情况来看,2月3日至21日中储粮共进行3次大豆竞价采购,从这三次的采购底价来看,第一次采购底价为5380-5400元/吨,第二次的采购底价上调20元/吨为5400-5420元/吨,第三次采购底价无调整,采购底价在提振大豆市场的行情方面作用有限,成交率低反应出收购价格不具备优势。
无独有偶黑龙省储大豆采购2月份共计采购5次,计划采购累计21.91万吨,实际成交4.22万吨,成交率19.28%,这5次的采购底价均为5350-5380元/吨,未做任何调整,对于提振大豆市场起到的作用也较为有限
当前东北各地余粮充足,粮库的收购仅能消耗掉部分余粮,多数豆源后期销路堪忧,大豆后市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尽管当前粮库开收,黑龙江省储、中储粮采购频繁,但若其价格不具备市场优势的前提下,豆价弱势难涨。
尽管大豆拍卖和采购频率“无迹可寻”但每次底价的变化和成交的数量的变化通常给予市场一定的指引,尤其是目前基层余粮偏大,低蛋白货源量偏对,需求端起到的作用有限,政策端对行情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后续仍需关注采购底价的变化及成交情况的变化,政策端的引导对于大豆行情的影响更为明显。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agri/2023-02-21/doc-imyhmxkw868131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