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主要是为了分享个人经历,和一个阶段的自我总结。
ERP每个公司推行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这文章根据我经历的和自我理解的分为五个阶段,当中出现的问题,都加上个人的想法分析。
第一阶段建立公司统一的信息代码体系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产品相关的物料、部门、机台、制程、客户、供应商等进行分类并编制代码。
在物料编码中的分类最为复杂,需要统计公司物料的种类,并根据大的类别分为成品(整套),成品(部件),半成品(组件),半成品(零件))原材料,标准件,包材类,设备工装模具类(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类)。之后每一个大类里再分小类别,小类别之后再细分。直到分类到能确定代表只有一个物料为止。
举例:公司有5种电机分别为0.75kw80铸铁电机,0.75kw90铸铁电机,1.5kw90铸铁电机和0.28kw90铸铝电机,0.75kw90铸铝电机。
大类别:电机,代号10
小类别(材料):铸铁,代号01。铸铝,代号02
特征(大小):80电机,代号01。90电机代号02
序号(功率):0.28kw,代号001。0.75kw,代号002。1.5kw,代号003
对应的编码为:100101002,100102002,100102003,100202001,100202002(顺序对应上面,其实用表格图形会更好表达,但文章中不知怎么编辑表格所以以文字表达。)
编制代码时遵循:唯一性(一码对一物)、简单性(简化清晰明了)、分类展开性(分类细分五至九个最佳)、完整性(新产品,一物建一码)、一贯性(统一并沿用下去)、可扩展性(预留新产品扩展余地)、充足性(足以代表个别物料)、组织规范性(编写格式按规范统一)、适应电脑管理(少用特殊符号)、易记易识别性(赋予暗示及联想性)的编制原则。
其中的问题:编码编制完成并导入系统运用一段时间后,领导因自身认为的分类不合理等种种原因要求重新分类,这导致增加工作量,并且重做价值不大。
个人认为对于合不合理其实每个人分类的方式不一样,没必要纠结这里。比如你可以把苹果分类为水果,也可分类为食物。加上领导可能不了解这样的改动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所以在编码编制前,会有如何编制的大纲或编制指导书。让领导根据指导书签字确认,并告知领导,这导入系统后不允许随意变动,要认真对待。
第二阶段基础数据的录入与流程的确定
需要录入的数据: 1.每个零件的BOM清单
2.每个制成品的制程与计件单价
3.销售件的单价与外购件的单价
4.单位的确认与换算比例的录入
5.仓库安全库存的确定与录入
其中的问题:
1.原始的基础BOM数据无或不全。安排去完善的也不是技术部人员,导致到现在为止BOM未全部完善和可靠性不高。
2.提供制程数据的顺序与实际加工的顺序不一致,有部分缺少,还有部分因为车间改动而未更新,相应的计件单价有误。因为数据是输入后发现有问题,所以后面通过重新打印,返回给车间主任审核修改,再重新录入。但车间主任有些应付性的弄一下,可靠性不高,后面的实行中体现出来。
3.销售单价与外购件的单价,因公司担心泄密,未提供数据。导致财务做账和成本核算不能用ERP来做,这部分空缺。
4.提供的换算比例数据不全。
上面的问题主要核心就是数据的不全与不正确,还有就是任务分配有问题。ERP的推行跟每个部门都相关的事,都应该参与。实际中数据的录入就单单数据的录入,录入的人完全不知数据是否正确。导致后续推行数据更改很频繁。如果把相应的数据对应相应的部门,让其录入和完善,这样从源头上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又能让erp的推行大家都能参与,不会造成erp跟我无关,自己做自己的情况。(要想每个部门都配合也是不容易的事)
大家可能认为这些不正确的数据可以在试运行的时候逐步完善。对,这样是没错,但现在就是在完善方面让人头大,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与反馈机制(下面会说到),推行中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没数据做不了“,”这个数据不正确没法做”,还有就是错就错直接做下去。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还是认为提前把数据做准确比较好,要知道提前发现解决问题比之后发现解决问题要来的容易。
流程的确定:首先了解erp的流程,再结合公司现有的流程,编制公司业务的整体流程。之后每个部门编制日常作业指南,并附相对应的流程。相关的人员签字确认。以erp中的流程为主体,结合实际的流程改动小部分,切记不要把现有的流程强塞到erp中,因为到现今erp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设计的流程相对是合理的。不要以为以前那样流没问题就没问题,往往就是你觉的没问题的地方,才是最大的问题。
第三阶段操作的培训与激励制度的建立
操作的培训:培训的先后顺序,应根据流程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这样可以模拟一张单从开始到结束。比如流程为销售部→技术部→计划物控→采购→— — — — ,培训完销售,可以上机操作一张模拟单,之后培训技术部,上机操作之前销售所生成的单。以此类推直到结束。这样可以检验流程整体流下来是否有问题,也可以当作实际的练习。人员与时间的确定:每个部门选1~2名参加培训,培训后,培训人员需要教自己部门的其他人员。时间确定好后需让每个部门都确认一遍,无问题后,发出相应培训通知。
激励制度的建立: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罚钱,而是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给人指导方向。古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就好比新建了一条十字马路,如果没有相应的红绿灯与规章制度,那么那条路不一定是造福百姓,可能是灾祸现场。制度的内容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制定,但内容要简洁明了,比如实际单流下去了,而erp上没作单罚多少。一个月都按要求操作奖多少等等。
其中的问题:
1.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感觉应付性的来一下。培训后的练习不够,在线操作时间明显不足。相应的考试也是虎头蛇尾,过过场。
2.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回应的一句话为:“到时候正式运行,不做也得做。不用什么制度。”
这样积极性的不高,各种态度上的无所谓,一个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外界给与的压力不够,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方面的改善,需要各方面的培训,增加自身的认识,慢慢培养员工的责任心,还需要领导有一种一定要推行erp的表态,因为很多人都是跟着领导的态度去行动。这一阶段的不理想,直接影响到正式的运行。
第四阶段流程的最终完善与盘库
流程的最终完善:根据之前每个人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有部分流程不流畅的地方优化并确定每个节点需要单据打印的模板。
盘库:1.准备工作,对仓库的所有物料卡填写上品号。盘库时依据打印清单的品号盘点。
2.盘库会议,确定盘库人员,分配每人任务,规定盘库要求,确认盘库时间。
3.盘库数据的录入,盘库的后一天就是要正式试运行erp,所以要保证数据的及时性。
需安排人员加班加点的录入数据。
其中的问题:
1.没有在物料卡上填写品号,盘点时用根据名称,但仓库物料的名称与erp的名称不符,盘点人员不清楚怎么记录,所以按以前的方式手写记录,导致数据录入erp困难.(主要是公司本身比较乱,提供的名称与下面的名称脱轨,比如一个物品可以有多种叫法,不统一。)
2.盘库要求未讲清,比如erp内单位为“个”,但盘库时记录的为重量“千克”,导致数据还需返还上步换算再录入。(主要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在第二阶段录入换算比例时没有完善好。)
3.没有及时的录入,本来计划盘库完,抓紧时间录入erp,但可能领导没理解这次盘库的意义,按照以前的方法,让他那边数据先记录。(之前盘库完,数据都是到领导那边记录到excel。)导致在erp试运行那天erp中的数据未全部录入。意味着财务这块立账已经不准确了。
这一阶段我认为做的太过毛糙了,因为很多方面拖拖拉拉,浪费太多时间,导致后续急急忙忙许多前序的准备没有做好,直接下一步,加上细节方面根本没有考虑,只是大致的讲了一下,当出现问题时,都是破罐子破摔。最终效果很不理想,可以说这次的盘库就是瞎忙活。根本的还是人员执行不够与排斥的态度。
第五阶段erp试运行并逐步完善
正常情况:这个阶段公司全面试运行erp,erp单据与以前的单据一起流转(一步步将以前的单据替换为erp的方式)。并在实际运行中解决之前未发现的问题,或继续优化流程,使其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流转。
实际情况:盘库的不准确,决定仓库的正确性不考虑。将错就错先试运行,数据下一次完善。其中的变故,推行erp领导,因各方面原因离开。导致群龙无首,各方面的推行力度不够,完全不能正常运行。各个部门不能衔接,以前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部分又没按流程做,需要后向前推,erp里重新补单。整体处于上面强调一下,下面应付一下。你说他不做呢,他也做了只是正不正确不知道。问题也不能有效的解决,会上这样那样,但实际又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加上时间越托越久,大家看到的是用了怎么久erp,没感觉什么效果,反而越来越麻烦。对erp的信心也越来越弱。
个人想法:
1. 心态的问题,erp的介入,以为这样增加了工作量,以前简简单单,现在又要电脑上操作,麻烦。不想改变,老一套做的舒服。加上领导的态度模棱两可,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不按要求的态度。
2. 执行力的问题:嘴上说知道,但在实际中往往就没按要求去做,要做也做的拖拖拉拉。总会有忙,不会,数据不全不能做的借口推脱。
解决这些问题,第一领导的态度要坚定的,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一起参与erp的推进,不需领导做什么,只要每次有关erp的会议都参加,每次都说一句话“erp进展怎么样了,怎么推进这么慢。”就可以了。不用管是否真慢,只要表达推行erp势在必行的态度就行了。因为许多人会根据领导态度去做事。
第二还是强调建立相关的制度,起到约束与激励的作用。忙?如果没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你再忙也抽空出来做了。不会?如果没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你再不会你也会主动去学。数据不全做不了?如果没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你早就返回上面让相关的补全数据了。相对的,如果做好会有奖励,对另一部分人他们会想“公司态度怎么坚决,上erp是肯定的了,反正都要做,现在做好还有奖励,何乐而不为。”这样整个erp的推行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结:
推行erp已经差不多有半年了,到现在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人的问题,总是解决不了。现在的erp就像鸡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处于尴尬的地位。(继续下去费时费力,能否成功是未知数。现在放弃,前面的投资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句话:“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
对我来说这次参与erp的推行是一个很好的经历,一步步的推行过程中,我了解每一阶段注意什么,重点是什么,提前的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还有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也参加了几次管理培训,让我有种顿悟的感觉“哦,原来要这样啊!”
对于公司来讲我觉得可惜还是可惜,公司整个行业发展的前景不错,也有计划上市,还专门请了相关的咨询专家,erp选用的也是比较成熟的系统。导致现如今尴尬的地步,个人认为管理层意见的不统一,态度的不坚定,许多方面的认知不足,思维还停留于小厂发展初的状态,不是重点的地方斤斤计较,还有缺少建立企业文化的意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不够,钱是他们唯一待在公司的理由。许多事我无能为力,只能对此感到惋惜,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推行还在继续,我正在路上!!!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1345257,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