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断舍离女孩火上央视,88㎡的家仅6件家具,常年坚持“不消费”

头像
小财

在大城市,每个月只花300元,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300块连一箱车厘子都买不到,连一顿像样的火锅都吃不起。

一个人得多抠门,才能做到月开支只有300元?

90后女生乔桑,是石家庄一位独居女白领。

她平时不化妆,不买衣服;在她的家里只有6件家具,睡觉是在地板上;出门坐公交车只花1分钱;吃的菜是市场上捡来的菜叶,甚至有时吃饭,都是和邻居“以物换物”蹭来的。



这样的“极简生活”,乔桑每个月只需要花费300元就够了

其实,乔桑的条件并不差,她是家里的独女,月薪是当地平均工资的四五倍。

她为什么要过如此艰苦的生活?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像乔桑这样的人,被称为“不消费主义者”。他们不消费、不花钱,生活极其简单,消费欲望极低。

这种犹如苦行僧一般的“禁欲”生活,乔桑却过得十分上瘾,从2020年至今,她已经坚持了两年多。



32岁的乔桑是一位典型的“都市白领”,也曾是一位“北漂”女孩。

她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收入,但帝都的高房价,“996”的工作节奏,让乔桑十分焦虑。

乔桑深思熟虑后选择辞职,从北京回到了老家石家庄工作。



回老家后,乔桑买下了一套面积88平的房子,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

那一年,是2019年。

搬家那天,乔桑记忆犹新,成堆的衣服、鞋子、包、化妆品,还有很多平时用不着的东西,让新家看起来就像个杂货铺。

看着眼前杂乱不堪的生活,她决定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她只留下几件经常穿的衣服和鞋子,其他物品全部清理掉了。处理好这一切,乔桑突然感觉身心一下子轻松起来。

正是从这一天起,乔桑开始了“极简风”的生活模式。



她的新家,只是简单刷了漆,铺了地板,安上灯,再没有其他任何装饰。

两室一厅的家里,家具却只有六件,乔桑连床垫都没买,平时就直接睡在床板上。

”断舍离”的生活,令乔桑身心放松、精神愉悦。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又开启了”不消费主义”生活。

不花钱怎么维持生活呢?

不下馆子、不泡吧是最基本的;生活物品可以在网上二手市场“以物易物”;

买菜时,她会让老板把蔫了的菜,以低价卖给她或者送给她,甚至把摊位上别人不要的菜捡回去,把能吃的部分择出来。

这样一个月下来,乔桑的开销维持在300元左右。

虽然经常被网友骂“抠门”、”白嫖”,但乔桑乐在其中。

曾经,乔桑也和很多同龄女孩一样,过着买买买的生活。在体验了消费的短暂快感后,又不得不努力工作维持自己的高额开支。

这种被物欲裹挟的生活,令乔桑感到迷茫和疲惫。

如今过着“不消费主义”的极简生活,乔桑感到说不出得轻松舒适。



房间空了,乔桑的精神世界却丰盈了。

她越来越喜欢独处,彻底放弃那些不必要的社交。

平时,她在家听音乐、练瑜伽,最大的乐趣是看书。以前一直列在书单里的书籍,如今慢慢都看完了。

乔桑发现,她的生活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物质填满,克制了内心的欲望,人生反而变得更轻松。

在这种“低欲望“生活状态下,乔桑带动了更多人寻求生命的平静和满足。

她在网上发起“读书公益活动”,将手中的书籍与大家资源共享。

央视《生活的减法》还特意上门拍摄了乔桑的“极简生活”。

乔桑的生活曝光后,一度冲上热搜。有人质疑,乔桑的故事是真的吗?还有人嘲笑乔桑,是新时代的“穷人”,

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乔桑的生活后,纷纷点赞“正能量”,并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观念。



如今的乔桑,已经厌倦了周而复始、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她辞掉了工作,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

作为一个普通人,乔桑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但“低欲望”的生活理念,让她有勇气和底气去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

摆脱物欲的束缚,不受内心欲望的控制和摆布,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样的人生要多爽有多爽。



有人说,乔桑是单身,生活才能这样自由自在,一家人怎么可能还过这种近乎苛刻的生活?

台湾的一对夫妻,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过着“零消费”的生活,七年过去了,他们却过得越来越幸福。



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可以产生2公斤的垃圾,可吕嘉龄和丈夫,再加上家里的7只猫,每个月产生的垃圾不到200克,每个月的开销只有3800元。

用吕嘉龄的话说,以前会为了购物开心,现在看到物尽其用,不产生垃圾、不造成浪费,就会有很强的幸福感。

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是源于一次旅行。

有一次,吕嘉龄和丈夫去澎湖旅游,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塑料袋、饮料瓶,令夫妻俩大为震撼。

中午吃饭时,她看到眼前的一次性餐具,吕嘉龄夫妻俩身有些惭愧,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在不停地制造垃圾。

而人类如今丢弃的垃圾,将来会堆积在海洋和陆地上,“报复性”地伤害到人类自己。

经过这件事,夫妻俩决定尝试“零消费” “零垃圾”生活。



以前,吕嘉龄的乐趣来自于买买买,最新款的手机,各种衣服鞋子,但她很快发现,这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有些衣服,买来都没有拆开过。

而现在,她一年到头几乎不买新衣服,如果有需要,只购买不含塑料的有机棉。

她不再去超市购买包装食品,而是去传统菜市场买菜;

她学会自制肥皂、洗发水和牙膏,出门必自带餐具、手帕等个人用品;

他们不用厕纸,只用水和布,甚至就连卫生巾,吕嘉龄也从来不买。

她只使用布卫生巾,既舒服又环保,一组布卫生巾可以用两年以上。

选择现在的零浪费生活后,吕嘉龄觉得生活很简单,很开心。

如今,她眼中的幸福,就是一件东西反复用,尽量减少浪费。



吕嘉龄粗略一算,自从践行“零浪费”生活方式后,夫妻俩加7只猫的月开销只有3800元。

吕嘉龄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厨余垃圾和猫咪的木屑砂用来堆肥,肥料用来养花养菜,又返回来滋养自己的身体和感官。

每一天都是那么欣喜愉悦,轻松踏实,她甚至感觉自己的容貌和气质也产生了变化。

笑容多了,面部线条柔和了,整个人在岁月的浸润下,愈加温和从容。



真正的富足,从来并不是住多大的豪宅,拥有多少豪车,买了多贵的奢侈品,而是内心对自己的接纳。

不因骑着自行车,担心被人说“穷人”;不因穿着朴素,而担心被人笑话;不因过着节俭的生活,怕人说“抠门”。

真正的富足,不是欲望不断满足,而是剔繁就简,做欲望的主人。



无独有偶,在北京也有这样一对小情侣,他们同样选择了吕嘉龄夫妇的“零浪费”生活方式。

6个月,这对北京小情侣制造了多少垃圾?

答案是:500克。



是不是惊呆了呢?

500克垃圾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仅用一个玻璃罐就能装下小情侣一年制造的垃圾。

这对小情侣就是余元和他的男友Joe。



接触“零浪费”生活,源于一场偶然。

2016年,余元无意中看到国外一家四口,一年只制造了一罐垃圾。深感触动的她,决定和男友Joe一起尝试这种生活。

在余元和男友Joe的家里,60平米的房子里只有四件家具,床、书桌、椅子、衣柜,可以说是简约到了极致。

衣柜里的衣物很少,一个行李箱就能装得下。

这些为数不多的衣服和鞋子,都是俩人从二手市场淘来的,只有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

Joe说:“我只买二手衣服,喜欢把衣服穿旧穿破。”

不仅是在穿衣和居住方面格外俭省,这对小情侣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零浪费。



牙膏、护肤乳液等生活用品,全部都是采用无添加的原料手工制作,这些产品都可以降解,不会产生垃圾。

厨房里则是大小不一的玻璃罐,储存各种米面油的物资,都是两人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至于厨余垃圾,他们一般混合泥土、干树叶用来堆肥制作成黑金土,拿到小区花园给花草添加天然营养。

日常生活中,余元和Joe更是极其注意细节,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拒绝不可回收用品、拒绝外卖。

每次外出,余元会随身携带一个布袋,谢绝商家提供的塑料袋,用布袋盛放购买的物品。



“零浪费”慢慢改变了余元的生活,让她的生活不再被外界主导。

“现在很多商家都在宣传,女人要爱自己,要舍得为自己花钱,好像你购物越多,就会越幸福,其实不是这样的。”余元说。

践行零浪费后,余元的生活清爽了很多,生活成本大为降低。

余元不再乱买东西,同时也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来。



在余元和Joe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朋友跟着他们学习堆肥、使用环保布袋。

虽然短时间内,他们还做不到零浪费,但这些改变足以令余元和Joe感到欣慰。

其实所谓的零浪费生活,并不是不产生垃圾,而是尽量在源头上减少垃圾,让生活中绝大部分日用品都能循环使用。

从随身携带布袋、餐具,拒绝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开始,慢慢过渡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只要具备这种“少浪费、零浪费”的意识,就意味着新的开始。

当这种生活方式成为习惯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认知、甚至人生价值观都会发生改变,在精神层面得到巨大的成长和提升。



其实,不管是“断舍离”、“低消费主义”,还是“零浪费”,本质上都是一种降低物欲,追求自然的“禁欲”生活方式。

克制物欲,为生活做了减法,随之而来的,是身心的轻松和精神上的提升。

这也印证了一个规律----物质越简单、精神越丰盈。



生活中的“断舍离”,让乔桑舍弃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对物质的贪求和迷恋。

而“低消费主义”,则最大程度的节制欲望,让她不被物欲所支配和束缚。

当乔桑拥有了强大的精神世界时,她才有足够的勇气,去体验更多的人生风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道明曾说,“节制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生而为人,不要在攀比和虚荣中,成为欲望的奴隶。

多为人生做减法,克制不必要的欲望,才能拥有纯粹本真的人生。

“夜眠仅需六尺;日食不过三餐。”

我们需要的,本来并不多。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14E43O05419N70.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