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银行数字化转型正深入实体经济血脉

头像
小财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当前数字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新发展理念,金融业数字化正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上云用数赋智水平稳步提高。金融业将以支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为原则,加快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中国金融力量。”

  12月5日至9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数字金融联合宣传年、中国电子银行网主办的“2022数字金融创新发布周暨第十八届宣传年年度盛典”在“云端”举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胡莹在本次活动上作上述表述。

  同时,《2022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据了解,该《报告》的本次银行数字化转型综合评测,面向101家银行,包括6家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6家城商行、15家农商行、7家农信社和5家民营银行。

  《报告》指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构建企业数字神经网络,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真正实现数据价值驱动,是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银行业凭借自身天然的数字基因和服务特征,积极实践“跨越式、渗透式”的数字化再造,推动数字化转型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的新征程,以数字化手段对战略、组织架构、业务、技术等进行重构,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

  银行须通过数字化转型寻求新增长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在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相关政策也在逐渐完善。除宏观环境及监管政策影响外,银行“内忧外患”的处境也督促银行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取新的市场机会点。

  《报告》显示,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大企业融资、政府平台融资和房地产融资逐渐失灵,商业银行的零售转型势在必行。从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金融行业新进入者对市场的蚕食还是同业头部银行对市场的挤占,均压迫银行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模式。

  数字化时代下,客户的需求及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服务诉求亦在不断升级,对产品及服务、营销、渠道等维度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报告》显示,在产品及服务方面,银行业零售客户结构横跨Z世代到老年一代。在客户营销方面,优质客户基本全部被挖掘,“长尾客户”成为银行重点挖掘的下一主要群体。但传统的粗放式营销模式难以满足“长尾客户”的个性化、精准化营销需求,银行须构建“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模式。在渠道应用方面,传统的银行网点对客户的重要度和价值度逐渐退却,加之互联网对客户的长久教育,“线上解决”成为客户遇到金融问题后的首要选择。

  对公业务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发力点

  通过科技能力赋能业务转型,进而引领业务创新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各银行披露的年报信息中,业务数字化是重点披露内容,从银行披露角度来看,基本可分为业务布局、渠道融合、生态构建及支付创新等维度。

  《报告》认为,从“千人千面”的产品创新到“一人一策”的金融服务模式,从业务流程优化到安全风险防控,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在数字化转型“竞赛”中,由于金融科技在零售业务领域的成熟应用,且个人用户的互联网属性高,银行能以较低成本投入服务长尾客户,并通过海量数据反馈及时检验和优化业务逻辑,因而多数银行选择以C端金融业务为突破口。不过,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仅体现在C端零售业务上,还体现在B端产业金融领域的服务触角延伸。从聚焦C端创新到重视B端发展,“无2B不强,无2C不稳”已成为业内发展共识,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入实体经济血脉。

  但就目前银行的业务发展来看,对公业务的难度呈现上升态势。企业级客户一般具有“客群小、周期长”的特点,且极易受到宏观经济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为有效应对客户资源流失以及营销难度激增的情形,银行未来需以客户为中心,有效夯实对公业务能力基础,深度围绕客户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加深对行业竞争格局、产业未来演化的理解和预判。

  而在对公客户中,大中型企业占据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地位,银行需重点围绕此类型客户开展上下游企业挖掘,主抓交易资金和归集资金营销,为企业类存款的增长提供来源渠道。同时,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重塑供应链金融运营及服务模式,搭建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集成平台,以持续增强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能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2-09/doc-imqmmthc7542273.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