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60s要点速读:
1、应大幅度提升保障性住房。它可以缓和房地产市场投资下降的态势;同时,居民在购买保障房之后,会加大对装修、家具、耐用设备的购置,我们可以在消费端配以相应的消费政策。
2、在消费启动上,必须要考虑与投资资金的分配。因为投资不足必定会带来就业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必定会带来消费的问题。我们必须实行消费和投资二者相融、相互促进的项目。
3、稳增长是2023年的一个关键点。要找准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项目,这需要我们有新思路。
正文:
对于当前和明年宏观经济的核心,我们已达成基本共识——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关键。关于扩内需尤其是扩消费,大家产生了一些分歧。其中一个分歧在于扩内需的路径是以扩消费为主体还是以扩投资为主体?如果以扩消费为主体,那么是以结构性的消费扩张为主体,还是以总量型的消费扩张为主体,即普遍地进行补贴和发放消费券。另一个分歧在于扩投资的核心,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还是在房地产投资,特别是在市场型房地产投资和中小企业投资上发力。
实际上中国这几年都在实行扩消费的举措。希望我们能够向欧美一些国家学习,进行全面的扩消费,因为扩消费具有很好的拉动效应;同时,与投资不同的是,消费在债务率后期的产能问题上可能具有优势。
如何定位2023年消费与投资政策?目前投资不振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问题。今年以来,在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部署下,第二产业,包括高新技术相关的创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都不错。比如,第二产业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其中,1-10月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2.8%,专项设备投资业同比增长13.4%,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4.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20.4%。
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产投资,二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1-8月份增速只有1.6%,与常态状态相差较多;三是第三产业投资大幅下降,比如娱乐、餐饮、旅游行业。
因此,明年投资的核心是保证今年的增长速度,并在结构上进一步发力。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以新基建为主体的新一轮投资展现了强大的拉动力,这是应该持续的。从目前的项目包来看,旧基建也有所抬头。这些投资在后期转化成产能,如果没有足够的有效市场需求,那么,投资会转换成债务。
对消费而言,一是总量收缩太快,二是结构性的变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消费下降密切相关联的行业:家具行业、建筑装修行业等。因此,对于消费而言,要实施总量性的政策,同时还要在一些特殊结构进行发力。
在消费启动上,必须要考虑与投资资金的分配。因为投资不足必定会带来就业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必定会带来消费的问题。我们必须实行消费和投资二者相融、相互促进的项目。
比如,大幅度提升保障性住房。它可以缓和市场房地产投资下降的态势;同时,居民在购买保障房之后,会加大对装修、家具、耐用设备的购置,我们可以在消费端配以相应的消费政策。例如,消费政策对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与汽车一样的抓手。
第一,需要投资政策配合消费。政府应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经济性住房和廉租房的投入量,从而使在疫情受损的中低收入民众能够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叠加消费支持,进一步扩大消费支出。
第二,建立大学生基金。针对大学生,应启动学生信贷和专项“以工代赈”工程。这是一个人力资源投资和消费的契合点。
第三,保障农民工的消费。产业是农民工收入提升的根本保障,也消费提升的根本路径。如果我们不在基础设施上进一步发力,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所发力,那么农民工的返乡潮会进一步加剧,城市消费会进一步下降。
第四,保证公务活动正常运转。在疫情背景下,公务消费下降比较多。各个单位的差旅费用、会议费用、培训费用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保证这些活动正常运转,也是消费回升的重要途径。
总之,稳增长是2023年的一个关键点。要找准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项目,这需要我们有新思路。其次,针对消费的一些新短板,要有针对地实施措施。同时,对于投资的短板和长板,也要设计相应的方案。
(整理自刘元春于2022年11月26日在CMF年度论坛上的发言,主题为在大调整中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未经本人审定。)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HNHAO03000258J1R.html?clickfrom=w_money_yjj,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