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毛振华:建议出台激励企业创新的新政策

头像
财神

  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8期)于今日在线举行。主题为“弘扬企业家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出席并演讲。

  谈及企业家移民现象,毛振华认为,要从两方面理性看待。他认为,一部分企业家移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好现象。

  第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特别是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双输出’的历史阶段。那么,资本输出一定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家走出去,这是历史性进步。

  第二,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转型,这就使得整体环境和某些过去成功的企业所适应的环境有了很大调整,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需要转型,有一部分企业随着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企业家也就“走出去”了。

  第三,长期稳增长政策导致国内经营环境资本宽松,投资回报降低,投资机会也在减少。因为竞争激烈,所以企业家适者生存。

  第四,部分企业家退休后选择出国养老、治病、或为了子女教育选择移民。

  毛振华强调,“中国有一批人,包括企业家移民去全世界是很好的事情”,他举例说,中国的海外侨胞,海外企业家,海外的富人,在过去历史上不管是民族革命,抗日战争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不可忽略的优质资产。“现在的情况下,中国有机会,有一些企业家出去,尽管他们是带着钱出去的,但是对中国国家来讲也是有益无害的”。

  但另一方面,毛振华也指出了当前经济当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毛振华称,部分民营企业在国内经营环境中面临压力,需要在经营当中面对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对他们的挤出效应。

  第二是对“三次分配”的一些误读,以及大规模清查税收的传闻,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期待中央出台新的关于企业家保护,企业产权保护,企业创新激励的更加清晰的精神,这对于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对于中国企业的建设将会起到更加深远的、持续的作用”,毛振华说。

  以下为演讲实录:

  毛振华:关于企业家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早期讨论企业家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家,邓小平当时提出,对于“傻子瓜子”的讨论,早期的时候,八个雇工是算剥削,所以,还不到企业家的层次。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关于企业家问题的讨论又有进一步延展。不仅是民营企业,还涉及到了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企业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那是1993年入学,1996年毕业。当时我很侧重的角度,就是从所有者缺位讨论国有企业改革,怎样建立资本化的企业制度论。从当时的分析来看,其实已经涉及到了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于企业家的问题,已经由过去经济层面的问题上升和扩展到社会层面的问题,这几年的确是从企业家层面、企业家队伍来看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思潮也在变化的过程之中。中央也一直在关注和针对企业家的问题,发表了很多文件,有了很多对策。

  2016年就有一个保护产权,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提出,有产权者有恒心。2017年中共中央文件又发表了关于企业家创新的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在改革开放早期最热烈的阶段,也没有以中央名义出台过类似的文件,或者做这样一些动作。

  就我的思维方式来说,我还是蛮关注的。现在回过头看,在过去的这些年份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抓营商环境的重塑,特别是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厘清了政府、企业、官员、企业家的一些身份上的重要差别,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行稳致远和国家长久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所以,现在我们选择这个题目还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当前的问题,企业家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几个方面,一是出现了所谓“躺平”的问题。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宏观数据知道,今年1-11月份M2增长是11%,社融增长差了三个百分点,出现了一个剪刀差,M2增长快,社融增长慢。问题在哪里呢?资金到不了企业层面。宏观上看,资金还是比较宽裕的,稳增长政策在不停的加码,但是效率在降低。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现在的问题是,过去讲融资环境,银行资金直达基层,主要是讲企业借不到钱,现在的情况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很多比较好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愿意借钱,两者交织,所以,现在社会融资的情况就不太好。一方面资金量是扩大的,还在继续量化宽松,但是资金达不到基层,缺了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企业本身的积极性,企业的背后当然是企业家。这是当前的一个微观问题,也变成一个宏观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当前的情况出现了所谓企业家移民的现象,现在的确有很多企业家移民,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有国际水准、国际规模、国际影响力的一批盛年企业家退休,特别集中在数字经济领域,有很多企业家退休。退休后很多移居国外,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上能够看到的。

  当前的这些问题还是值得反思的。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为什么改革成功,很大一块是其他国家缺乏了像中国产生的庞大的、层级丰富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的创新和企业的发展是造就“中国奇迹”的一个因素。当然,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中国经济超越很多经济体,在改革开放历史阶段,成为世界第二,甚至在很多领域领先于世界,给世界留下来的企业家并不多,这是中国奇迹的一个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强大的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看到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诞生,依托中国广大的人口,超大市场的规模,中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企业。这些企业对提升中国的品牌影响力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前有一个错误的讨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别,国有企业是资源垄断型和密集型,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创新型和出口创汇型,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够和跨国公司竞争成功的主要还是民营企业,这主要是由我国和当前世界上的格局决定的,因为西方社会话语权比较大,在他们的话语权中,把国有企业都列为非市场化的企业,关于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讨论,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了,也不在乎人家给不给我们这个资格了。但是的确这些企业能够走出去。

  现在看这个问题,除了理论上的讨论之外,还要对现实情况有所回应。所以,曾几何时,中国出现了一个全民创业,创业创富为荣的格局,但今天的确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这里的情况还是值得分析的。我想就企业家移民专门谈一点看法。

  企业家移民现象的确比较普遍,从分析来看,有正常的和不正常的原因,从正常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中国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双输出”的历史阶段。资本输出一定伴随着企业和企业家走出去,这是历史性进步,不是“企业家走出去了”就是坏现象,“中国人走出去,只有赤手空拳走出去”才是合理的,现在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家“走出去”是好现象,是太平盛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阶段。这是一定要看到的。

  我国经济发展经过了前期“三期叠加”,经济换挡、结构转型,结构转型使得中国整体环境和某些过去成功企业所适应的环境有了很大的调整,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需要转型,也有一部分企业随着自己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企业,他们也要在结构转型过程中走出去,所以,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是当前国内资本宽松,长期稳增长政策导致国内经营环境资本是宽松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回报降低,投资机会也降低,资本多了,好项目少了,的确有这些问题。因为竞争激烈,所以企业家适者生存,找到其他的相对竞争上更有优势,或者更有机会的地方其实是非常进取的表现,这也是比较重要的。

  当然还有企业家退休了,第一代八十年代的企业家,很多老的七十来岁了,也应该退休了。还有医疗,有些企业家休息治病,医疗,我有好几位朋友都是因为身体原因在国外治病。还有因为子女教育等等原因。所以,中国有一批人包括企业家移民去全世界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从这种情况讲。因为中国海外侨民,海外企业家,海外的富人,在中国过去历史上不管是中国民族革命,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改革开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不可忽略的优质资产。现在的情况下,中国有机会,有一些企业家出去,尽管他们是带着钱出去的,但是对中国国家来讲也是有益无害的。这是从正常情况看。

  当然也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有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是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民营企业在国内经营环境中还是有一些压力的,不管是监管许可,当然现在有所改进了,但还是玻璃门、弹簧门比较多,过去讲公平竞争比较多,现在讲产权,讲对国企的保护比较多,如果是招标的话,国企身份就比较好,很多企业,因为现在采购方主要是政府和大企业,是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挤出效应是充分的,现在很多行业,尽管有些行业已经对全世界开放了,比如像征信行业外资100%都可以,但新批征信企业一定要国有控股甚至国有独资的。所以,诸如此类的,我们看到的挤出效应。

  二是各个地方三次分配的一些讨论,有反对资本无序扩张时,各个地方不同的解读,还有最近流传大规模清查税收的传闻,这些都是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情况看,讨论这个话题时还是要非常理性的,实事求是的看待现在出现的情况,理清正常和非正常,对于消极因素要予以高度重视,从当前情况看,也期待中央出台新的关于企业家保护,企业产权保护,企业创新激励的新的更加清晰的一些精神,对于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对于中国企业的建设将会起到更加深远的、持续的作用。

  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hy/hyjz/2022-12-07/doc-imqmmthc7350049.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