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每天3道奥数题(tiantianaoshu)已获授权
6月底,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们正为填报志愿而纠结时,日本东京大学的新生们即将结束第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这是东京大学的学子们过得最惬意的一个暑假,因为他们不需要参加假期补习。
每年的暑假都是日本中小学生补习的高峰期,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会选择一对一的名师辅导;中产家庭则会把孩子送进课外培训班;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只能选择放弃补习。
不参加补习的学生很难考上名牌大学。一项针对日本学生的调查显示,2018年录取“难关大学”(入学难度大的大学)的学生中,有79%的东京大学录取者曾经上过补习班。
在日本,对于付不起补习费的学生来说,想要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然而,在30年前,情况并非如此。当时,许多出身贫寒的学生通过努力考上了名校,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升。
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碗阳春面》,讲述了一对出身贫寒的兄弟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写于34年前的1987年。如今,如果仍然按照这个故事里的情节发展,恐怕主人公会因为吃不起阳春面而上不起补习班,而无法上补习班则意味着考不上好大学。
学生对补习班的依赖,源于日本政府推行的宽松教育政策。以1990年为界,寒门子弟上大学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公立教育的质量相对可靠,使得寒门子弟也有很大的机会考上名校。
虽然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但在二战后,美国的扶持、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使得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涌现出了松下、三菱等世界知名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意味着工作岗位需求的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90年代以前,只要毕业于名校,就意味着能轻松找到待遇丰厚的工作。因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成为了现实。受传统科举制度的影响,日本人很自然地认为高考与科举相似。
一方面是肉眼可见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重视读书的传统影响。因此,日本的家长和我们一样,从小就会比较孩子的成绩。整个社会,从家长到学校,都极其重视教育。
名牌大学的名额有限。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大多数中学实行六天制教学,每天晚上还要上晚自习,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多,学生非常辛苦。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每所中学都实行快慢班制度,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按照入学分数进行分班,每学期还会根据期末考试进行调整。
由于学校几乎占据了学生的所有时间,而且校内教学的难度较高,上不上课外辅导班差别不大。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即便是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日本寒门子弟,也能够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名校。
事实表明孩子的快乐与学习内容的多少关系并不大。
日本一位心理学博士提出:孩子的快乐取决于家庭和父母的陪伴,与学习相关性不大。
从因宽松教育而受到伤害的寒门子弟竟被人称为“平成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