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事关货币政策,央行释放重要信号!

头像
张迅

转自:经济参考报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系统回顾一年来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及重点。记者梳理发现,报告出现一些新提法、新变化,释放出积极信号,也表明未来人民银行对经济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较强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截图↑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截图

划重点↓↓↓

·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  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  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  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  支持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信贷存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

·  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落实,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

·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更好引导预期  “匹配”表述更清晰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强调“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相对此前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表述明确将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都体现进来,同时还考虑了预期因素,有利于统筹经济和物价两方面目标,匹配的锚更清晰,可以更好地引导和稳定预期。

实际上,这一“匹配”的表述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相一致。业内人士认为,“相匹配”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合理把握。一是“相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取决于宏观形势和调控需要,在经济动能趋弱时比名义经济增速适当高一些,在经济过热时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这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二是“相匹配”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近两年金融数据持续领先于经济数据,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向好,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有望逐步弥合。三是要更多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考核监管等多重因素扰动,累积增量能更客观全面反映一段时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释放出主要金融总量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出现变化的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报告强调要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这些都说明要从更广视角去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融资支持并不仅仅局限于信贷,较之于间接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两者也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而且,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导向下,当前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效果会体现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等融资中,直接融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更为适配,对货币信贷需求产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对货币金融条件的误读。

另外,未来要合理把握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信贷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围绕九大重点任务,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保持贷款合理增长。

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报告也以专栏形式对于如何理解新规律新特点、未来如何应对进行了解读

业内人士分析称,报告关于供需规律和新特点的总结阐述,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过去比重较高的传统贷款动能趋势性转弱,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商品房销售中枢放缓,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也会下降;地方债务化解稳步推进,低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减少,融资平台贷款会减少。普惠小微贷款、“三农”等的信贷投放则依然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领域力度未减。

二是信贷供需方强弱关系转换。以前项目缺贷款,现在银行缺项目,很多银行都面临资产荒,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较好填补了部分传统动能贷款走弱留下的空间,优化了信贷结构,提升了服务质效。

三是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也会不断优化融资结构。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点,与直接融资更相适配。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对贷款会产生良性替代效应。2023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合计占比已超三成。

聚焦“五篇大文章”  更好发挥结构引导功能

报告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与此同时,在“提升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效能”部分增加了“统筹抓好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信贷支持”和“强化金融对养老领域支持力度”等内容,对应了“五篇大文章”。另外,本次报告的“行业分析”还选取了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工业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养老产业。

实际上,货币政策工具已基本覆盖“五篇大文章”。报告显示,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3.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超2亿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在5个试点省份支持了60多个项目,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4000多亿元也继续发挥作用。各项工具带动下,2018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持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报告在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中提出“实施好存续的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工具方案”,有助于聚焦重点、提高政策效能,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同时,报告还提出通过部分贷款到期后转投、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推动市场化出清等方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增量和存量双管齐下,更好推动信贷结构优化。

记者:张莫

来源:经济参考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2-08/doc-inahiumy680837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