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开区为何选址亦庄?当初怎么规划建设?遇到哪些困难又如何解决?2月5日,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大型文献纪录片《亦城记忆》第一集《不忘来时路》,带您回望那段筚路蓝缕创业历程,汲取奋进力量。
开局关系全局,定位决定方向。北京经开区在起步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即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项目、一流的服务。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自身定位和长远发展,做出很多超前设计。比如电力供应,1平方公里3万至5万千瓦的容量,直到今天仍然能满足区内产业化的基本需求;城市绿化方面,设置了区级公园、居住区绿地和工业绿地,并要求工业绿地不低于30%,奠定了北京亦庄如今成为现代化产业绿色新城的基础。

彼时肩负着落实规划、启动建设重任的第一批创业者——筹备组缺人才、缺资金、缺项目、缺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最先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筹办开工典礼。当时的亦庄还是一片农田,筹备组为解决典礼当天的电力供应、会场安保以及跑水等问题费尽周折,才保证了开工典礼如期进行。开工典礼当天,工业小区正式更名为工业开发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自题词——“腾飞”,饱含着对工业开发区未来的期许。四月份的亦庄,乍暖还寒,但现场气氛热烈。第一批创业者们充满信心,誓要把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一流设施、环境、项目和管理水平的工业开发区。

随着兴建工业开发区各项事宜提上日程,资金成了头等难题,市里划拨的开办费主要用于办公支出,建设资金需筹备组想办法解决。后来,在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1991年起,北京经开区通过申请银行贷款、争取市财政拨款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开发建设的各项支出。

基础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后,招商引资工作迫在眉睫,为解决项目审批、发证、发照速度慢的问题,市政府16个部门和单位下放了管理和审批权,对于不能下放的权限,国家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则派驻北京经开区分支机构直接管理。但是由于缺乏最终的批准权,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一部《条例》。

“我们曾经大概有三十六七个委办局,都得征求意见,(关于制定《条例》)思想统一比较难,为了使他们能有共同认识的基础,就请他们到外省市去看。”北京经开区志首任主编谷晓先回忆。经过两次外出学习,各委办局达成一致,北京经开区于1992年年底正式开始《条例》调研工作,后经过十一稿修订,1995年6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指明了北京经开区发展方向,确定了北京经开区管委会职权范围,为北京经开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行政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最初的“工业小区”,到开工建设时的“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再到1994年荣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三十多年发展,北京经开区迅速崛起的背后,是一代代建设者的接续奋斗,第一批创业者们更是靠着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奠定了今天北京经开区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很难想象,彼时的他们在亦庄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只临时在天坛北路租用了两间宿舍用作办公地。后来,为了分秒必争地搞建设,现场急需一栋办公楼,两位时任副主任,一人在地上画出结构草图,一人当“施工队长”,才建成了北京经开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办公楼——“小红楼”。

如今,“小红楼”已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区史馆,而“小红楼”外墙的16字标语“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抓住机遇 真抓实干”,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京南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精神印记,一直激励着北京经开区开拓进取、砥砺奋进,不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温馨提示】

播出平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
播出时间
《不忘来时路》2月5日 18:18
《强国基石》2月6日 18:18
《硬核力量》2月7日 18:18
《金字招牌》2月8日 18:18
《新城底色》2月9日 18:15
2月12日至2月16日8:03进行重播
※以实际播出为准
编辑:徐祎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2-08/doc-inahiiwe699429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