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锋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自今年初以来,“山河四省”的说法开始在互联网热传,并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以网友构思“山河大学”的形式火爆全网,在带来一场“网络狂欢”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教育从业者的深思。
所谓“山河四省”,指的是我国北方“晋冀鲁豫”四省的简称。熟悉中国革命史的读者应知道,这里曾是我党建立的重要根据地所在,并在历史长河中为我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只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四省虽人口规模巨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全国却并不突出。尤其是每年高考前后,总会有关于四省考生考上“好大学”的难度过大的议论。
这也构成了“山河大学”的说法刚在网络出现,便引起广泛且长久讨论的宏观背景。
事实上,笔者认为,如果真如网友所言,晋冀鲁豫四省能够合力建造一所高水平高校,不管是对四省考生还是对四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许真的会是一个重大利好。这是因为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往往在区域发展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才聚集、产业聚集的作用。
一般而言,高校都会在驻地省份招收更多的生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毕竟所在地会给相关高校的运营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正因如此,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其所在城市或省份就业与定居,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对所在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与溢出效应。这也是国内外产业和创新高地多聚集在高水平大学附近的重要原因。
一个正向反馈就此形成——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吸引人才聚集,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能给高等教育机构更多支持,乃至吸引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入……
当然,即便真的建立这样一所“山河大学”,显然也无法完全解决“山河四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更无法解决彼此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毕竟四省均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只是人均水平在全国不占优势罢了。无论是个人和家庭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还是产业与科技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盼望,都不是简单建一所大学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持续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在这四个省份的投入力度。
事实上,哪怕四省真的要联合打造一所优秀大学,也要协调各方责权利,这并非易事。
比如在2019年,山西、河南两省就曾联合陕西省,颁布了《切实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实施意见》。该意见称将加强区域高等学校建设,联合港澳台及国内外其他名校共同打造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笔者对此曾表达了强烈的支持态度。但遗憾的是,后续笔者再未看到该综合性大学建设的进一步消息。当然,这可能是由于笔者本人孤陋寡闻,或者由于时间较短,该大学尚在筹划,抑或即使已经运行,但没有引发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要想跨区域建立高校的确需要克服各种困难。目前比较成功的方案是某个高等教育机构在异地建设新的校区或者二级单位,比如很多大学在广东建设的分校或研究生院;或者是某个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组织合作,在异地建设新大学,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据笔者了解,这样的合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小众。可见,跨区域建立高校可能是个世界性难题。
因此,即使相关部门真的能响应网友“呼吁”,一所“山河大学”从动议到建成也会十分缓慢。为此,笔者建议可以对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人口大省(既包括“山河四省”,也包括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给予更多倾斜政策。
比如,对于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可以设置仅针对特定省份人员的省份项目;或针对特定省份的特有对象列出专门的申请计划,如设立煤炭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污染环境治理类的专项研究。也可以如“科技小院”那样,让东部高水平高等教育机构在特定省份设立研究点甚至二级教学单位或校区,让其师生在这些省份学习与科研。
此外,笔者强烈支持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人口大省直接新建大学,这样能降低上述省份的中等教育竞争激烈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的教育公平。事实上,即使多省联合办大学颇具难度,但事在人为,如果真的想做,只要国家层面能够进行相应的协调与统筹,跨区域建立高校依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总之,“山河大学”这一话题的火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人口大省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对此,相关机构与部门不应忽视其存在,而是应该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可行措施,向这些省份投入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AIA210012〉阶段性成果)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3-08-01/doc-imzertsk5404019.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