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宋清辉:孤独经济催生出巨大投资机会

头像
张迅

阅读完约4分钟

■ 宋清辉

1967年,马尔克斯在他的长篇著作《百年孤独》中写到,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的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我们的成功与失败,直到生命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纵观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了一个人吃饭、旅行、睡觉,把孤单过成了一个人的生命“狂欢”,并勇敢地加入到孤独经济的大潮中来。

据统计,中国单身成年人早已超过2亿。围绕这一庞大的群体,精明的商人已经第一时间嗅到了商机,甚至把“孤独”变成了一门生意。因此,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形式,例如一人火锅、迷你公寓、自主唱吧等

与孤独经济背景相对应的是,离婚率也在快速上升。这两种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预计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即使身边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一个人也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滋润。

但是,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虽然不会孤单,但是各种烦恼也会随之而来。例如在北上广深,即使你身为富商巨贾,有时候也会为孩子的教育或婚嫁而烦恼。

孤独经济是怎么产生的?这与中国日渐庞大的独居人口有关,他们倾向通过消费手段来排解内心的孤独,而当这类群体在社会演化中形成一定的群体效应时,就会由此产生孤独经济。

不难发现,因孤独而消费这一市场需求是无比巨大的,因为接近80%的孤独人士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左右来排解孤独,有的甚至还会购买更昂贵的相关精神产品或服务。

前几年看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中国首家商业克隆猫公司年收入2000万,一周接五六个订单。该克隆服务公司称,克隆猫定价为每只25万,而克隆狗则为每只38万。克隆服务公司还称,客户的情感消费占绝大部分,有人甚至不惜借钱或贷款来克隆自己的宠物。

这或与人际交往的游戏规则太过复杂有关,回到家面对不离不弃的宠物反而就简单了许多。宠物是陪伴和精神寄托,大约50%的养宠物的人会把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狗猫主人愿意花钱克隆的原因之一。在他们眼中,狗猫的忠诚度比人大很多,并由此产生相互依赖性。

另据日本一份“与AI人工智能恋爱”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六成日本男性愿意和AI谈情说爱。他们认为,对着虚拟人物谈恋爱,消耗的精力远小于跟人谈恋爱,但收获的精神满足和治愈感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其实,这跟美国科幻影片《Her》中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的情景有些相似。在电影中,她可以向孤独的男主角西奥多提供情感慰藉服务,让双方在虚拟环境的交流中产生真情实感。

笔者观察到,虽然当前孤独经济方兴未艾,还衍生出许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未来中国孤独经济的发展前景或并不光明。

一是大部分单身、独居成年人事实上并非真正地喜欢这种状态,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人生的另一半,属于暂时性享受孤独。

二是孤独经济更多的是市场资本的炒作,虽然它看似顺应了市场需求,实则是营销的噱头,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孤独人群产生消费行为,所以这并非真正的孤独经济。

真正的孤独经济应该朝着促进一个人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发展,通过孤独经济形式让更多的单身、独居人群缓解暂时性的孤独情绪。

孤独并非与生俱来,可能与没有维系与拓展人际关系的精力有关,也可能与城市工作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有关。

事实上,暂时性的享受孤独并非坏事,反而有益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总体上有益于身心健康。虽然一些孤独经济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缓解孤独,但要想摆脱孤独情绪,依然需要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刺激。

社会关注孤独经济的发展情况,总体是有益的,但是未来应该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例如,正视单身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变化,给予理性的包容与接纳

因为孤独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将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还会回归家庭,寻找人生伴侣,孤独只是一种暂时状态。总而言之,享受孤独是一种生活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说不定还能够通过孤独思考获得灵感,然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业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3-07-15/doc-imzattkv4210578.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