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在大陆创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台湾青年这样说

头像
珠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不跨过这道海峡,你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两年前,北京智工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徐韬在海峡论坛上,道出了很多台湾青年的心声。这一次,在7月13日举办的2023两岸青年峰会创新人才分论坛现场,他依旧想把这句话分享给台下的青年们。

6年前,徐韬从台湾台北来到北京创业,他笑称自己“那时只是一名热血青年”。在此之前,他在台湾大学读书的七年间,休学了三次进行创业,可在互联网领域都做得不温不火。

“其实是因为台湾市场空间有限,但互联网领域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空间,友善支持的政策环境,这些条件在我国大陆才是真的具备的。”来到北京,徐韬也明白,光有梦想是不行的,经验不足、缺少资金和资源等问题都需要面对。

徐韬要做的产品是一个网约工作平台“小包智工”,通过平台,企业缺人时就可以像网约车和订外卖一样,不需简历、不用面试,一键“网约”合适的新员工。

和很多创业者的创业初期一样,他也曾四处碰壁。他回忆说,“那时我就住在小合租房天天吃着方便面。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的商圈挨家挨户拜访,因为有着浓厚的台湾口音,有时候还被误会是诈骗”。

几年来,徐韬一边打磨产品,一边积极申请政府企业提供的各类帮扶服务和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仅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每一次参与活动和比赛,都在把企业往前推,都在让我们学习到更多,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今,在他们的平台上,约有10万名灵活工作者每天活跃在平台上工作。

和徐韬怀揣互联网创业梦想来到北京不同,几年前,台湾青年林书任在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去到了四川大凉山,选择了一条不同的乡村振兴之路。

林书任和四川大凉山结缘,源自他的父亲。2011年,他的父亲放弃了在深圳的事业来到大凉山。“我父亲说,他的梦想是种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橄榄树,如果要认识这个时代,就要到最基层来。”

自2013年从台北来到北京求学,他眼看着父亲一点点在大凉山把理念变为了现实,“我也开始对这块土地有所牵挂,追随着父亲来到大凉山”。担任四川凉山州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来,林书任觉得,自己在这里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他介绍说,目前企业已经带动当地6800多户农户步入小康生活,当地留守老人也能在产业中找到工作、有所收益。“我们也在积极开展公益助学活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带领当地留守儿童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林书任感慨说,“现在,大凉山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我也倍感欣慰,更庆幸父亲当初引导我作出了正确选择”。

“大陆有各项发展政策,有美丽的绿水青山,还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能够助力我们每个人梦想成真,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台青到大陆逐梦、圆梦,共同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来。”在林书任看来,台湾的社区营造、乡建乡创等领域起步较早,台湾青年很适合把这样的经验带到大陆,“这既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了无数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广阔空间。很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看到并抓住了机遇。

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乘着西部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台湾青年、华灿工场董事长李伟国把公司从北京,开到了成都、珠海,去年又在昆山成立了华灿昆山设计中心,呼应京津冀一体化、城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布局。

李伟国来自台湾新北市,2008年跟随家人到北京过春节时,就和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坦言,2016年下定决心来到北京海淀区,是因为在台湾工作的5年间,他看到了“天花板”。“我发现在台湾工作时,很难想象到台湾以外地区的发展,甚至可以看到5年甚至10年之后自己的样子,但在大陆似乎没有‘天花板’。”在他看来,大陆的发展机遇是世界级的,“从移动互联网、电商直播到中国航天,在大陆,每一个巨大的转变都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我们不再是旁观者,我们是亲历者”。

“我们如何紧抓机遇,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两岸青年的互学互建、深化合作,才能携手共创双赢。”李伟国认为,台湾青年做事细致不浮躁,但是相对大陆青年还是保守,在大陆需要有更大的格局观,“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的合作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第一次来到北京,高雄市创新创业协会理事长张瓈文看到了台湾青年来大陆的新契机。她坦言:“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在选择创业时,其实都很想来大陆发展,但是不太清楚怎么迈出第一步。”

她认为,台湾青年创业者可以先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大陆有哪些政策扶持,再来寻找有相同目标、相同梦想的伙伴,一起努力前进。“能有好多人一起打拼,我觉得可以成就的不只是大陆市场或者台湾市场,而是世界的市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扎根大陆,投身到了国家发展事业中。面对巨大的市场和机遇时,他们该如何应对?

在氪星创服董事长兼CEO董博看来,两岸青年的创新创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生态体系。他建议台湾青年,首先要熟悉所在城市的产业和针对自己擅长领域的当地扶持政策,也可以参与到更多平台活动中彰显自己,“要将自身优势、产业赛道和市场相结合,往哪走很重要,走对了就事半功倍”。

优卅青年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宏赫提到,每年的行业风口都是瞬息万变的,“与其要追风口,不如做技术产品,等风来然后自己的机遇一下子就起来了。同时在专注自己的产品时,也要找到一个合理的传播渠道,把自己的产品传播出去”。

徐韬还提醒说,创业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可以赚快钱的诱惑,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之后不知如何前行,“但只要坚持,风口就会出现的,首先要把产品打磨好、团队做好、品牌做好,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

“我以前像在金鱼缸里的一条鱼,来到大陆之后才像回到了大海,大海才是鱼该待的地方,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他很赞同张瓈文的看法,“相信两岸青年人携起手来,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一起向未来,这才是符合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王聪聪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14/doc-imzasrxi4739104.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