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2新浪财经创新药研讨会举行,活动主题为“创新崛起,引领未来,新形势下医药创新与投资”,活动聚焦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创新发展与投资,邀请医药上市公司高管、金麒麟医药分析师和顶流医药基金经理等,围绕中国创新药大变局以及2023医药投资策略等多个时下热点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共同探路未来。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黄翰漾发表主旨演讲,怎么看待新技术给中国药企的机会?他表示,在新技术层面来讲,当期中国和海外是站在同一起跑线。基于此,中国在新技术领域是很有可能实现全球领军或者是站在全球第一梯队的位置,包括像ADC、双抗、CGT等等Biotech,包括今年下半年国内的ADC迎来一波license—out浪潮,已经看到海外这些药企MNC对中国部分技术领域的认可。
假使去观察或者关注当期整体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全球临床当中的数量,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确实在新技术领域,现在中国跑的是比较快的。包括也有列举到像Protac,不完全统计,当期在全球领域最快的可能是Arvinas的ARV—110,它可能现在处在二期阶段。我们看到国内当期至少6款Protac已经到了临床阶段,当期海外最快的其实也是在二期,应该说在这个领域当中整体中国的研发进展其实也并没有落后海外很多,也处在比较领先的位置。
这两年国内投融资相对有些遇冷,但其实也有结构性分化,在市场上大家关注的热点方向或者是前沿技术方向,还是有很多投资往里面涌入的,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包括Protac、ADC等等,这两年整体在投资端都是比较踊跃的,也能看到很多项目的推进,在整个新技术领域当中,我们相信未来国内的创新药企业还是能够在全球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假使不是完全新的靶点或者完全新的适应症,假使获得比较好的商业化前景,还有一个差异化竞争的点是平台效应,更多指的是通过平台效应去实现在海外临床相应的优势,可能这方面想要去建立优势需要很多积累,当期可能具备这方面能力的国内的药企还没有那么多。往后展望,随着大家去积累资源,可能会给相应国内的药企带来一些增量。核心针对的就是临床,因为想去开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如果去找海外的临床,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可能在效率各方面会打折扣。如果是国内药企自己的临床团队,相应的会在整个临床当中能够获得一些优势,比方说百济,在2021年年报可以看到公司超过2200人的全球临床团队,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都有相应的布局,包括恒瑞现在也是在海外搭建自己的国际化团队等等,平台化效应也是会给中国药企出海带来相应的一些增量和优势。



责任编辑:常福强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med/yyyc/2022-11-30/doc-imqmmthc6547967.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