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距离御窑厂遗址509米,珠山大桥横跨昌江,72尊黑色人物铜雕伫立两侧。这72尊铜像,代表一件瓷器要历经72道工序,从一块高岭土“浴火重生”变为瓷器。
“漂”在江西景德镇的年轻人,也如同高岭土般,在这里获得“重塑”。在这里,大家更愿意称呼他们为“景漂”。
为什么选择“景漂”?或许每位“景漂”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瓷上生活,也在瓷上踏歌
夜幕降临,褪去了白日浮躁后的景德镇开始喧嚣起来。
13日16时,李奕从毗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湘湖村出发,带上自己得意的作品赶往陶溪川集市。在这里她有一个摊位,一周摆两次摊,每周平均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在她看来,“手艺”是这里的硬通货。
同样被吸引的还有“95后”小伙孟铃烁,他从河北邢台来景德镇求学,毕业后成了一名“景漂”。现在的他是珠山区马鞍岭“景漂”工会的主席,借助工会,他认识了新朋友,也帮助更多新“景漂”了解这个地方。
“景德镇陶瓷大学读书时,我就开始摆摊。毕业后,我成立了一家工作室,拉来几个同样对瓷器感兴趣的伙伴一起做陶瓷设计工作。”谈起为什么选择“景漂”,孟铃烁说自己喜欢陶瓷文化,这里完整的陶瓷生产链让他更好地发挥。“比如,我们‘复活’了一些古瓷片,通过绘画制作,做成防溺水的公益宣传,在传播公益信息的同时还传播了传统陶瓷文化。”孟铃烁说,通过古瓷片重塑,让更多人发现陶瓷的魅力,尽年轻人的一份力量传承陶瓷文化。
61岁的纵丰利2008年从安徽萧县来到了景德镇,原本他专攻的是书法和绘画,来此“跨界”制瓷是因为这儿的“瓷匠”精神。“这里的工匠围绕陶瓷研制出了很多颜色釉,传统和创新都需要好好学习与传承。”“景漂”于他而言,是对过往艺术的坚持,也是对新领域的探索。
畅怀大笑、静心畅谈、倾听音乐……
日前,陶溪川首届“川上踏歌行”,场景演出、踏歌巡游、爵士TIMES、篝火狂欢和美味派对构成了这场热闹有趣的游园会。
在这座小城不只有陶瓷,她是多元的、灵动的。
近年来,3万多名“景漂”来到这里,其中“洋景漂”高峰时达5000多人。为此,景德镇成立专门机构服务“景漂”,全面优化政策“软环境”,让“景漂”有归属感。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鲜有像景德镇这样的城市有如此多的世界各地人才,为投身陶瓷行业而汇集在一起。”景德镇景漂协会会长焦孟田说,景德镇有强大的“磁场”。
为“景漂”“造梦”,到“上镇赶集”
夜幕下的陶溪川集市灯光星罗棋布,如果说集市是“在本地的外地人来摆摊”,那位于集市内“陶然集”就是“在外地的外地人‘上镇赶集’”。
陶溪川汇聚了2万多名年轻的手艺人、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定期举办的创意集市是他们展示创意的舞台。除此之外,由面积3000平方米的原窑炉厂房改造而成的邑空间也为年轻人“造梦”提供广阔的平台。
在景德镇,陶溪川承载了大量“景漂”的创业梦。截至目前,陶溪川邑空间“双创”平台累计服务“景漂”创客2.1万名,孵化创业实体3683个,扶持注册中小微企业1800余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1万人。
2022年,为加快构筑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聚天下英才建好国家试验区,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景漂”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促进‘景漂’人才创新创业”列入十大改革攻坚项目,采取“平台+政策+环境”的模式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我们还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做实基地、做优企业,促进人才和产业的良性循环,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吸引了‘景漂’落户景德镇。”景德镇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让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续写新篇章?
景德镇颁布实施了《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让陶瓷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推出“十五景”“三宴”和“三剧”,充分展示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成果;此外,景德镇还与全世界72个国家180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还通过聚焦通信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疗、节能环保等重点应用领域,打造先进陶瓷产业集群。”该负责人介绍,一个以先进陶瓷为主攻方向,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为特色优势的大陶瓷产业格局在景德镇已蔚然成形。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13/doc-imzaqakp5887210.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