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毛主席就号召广大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支援落后地区发展建设,无数知青响应政策上山下乡,将汗水洒在了离家遥远的地方。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争取在未来的18年内,动员超过35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央两位领导人都如此重视此事,政策就大力地推动了下去。
不过在1976年毛、周两大伟人相继去世后,上山下乡就不再那么火热,1978年邓公复出并有了很大领导权后,开始逐步组织知识青年返城之事,最后也是在邓公的主导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被彻底终结。
那么毛主席当初为何要大力提倡上山下乡?后来邓公又是为何要终结主席定下的政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深入理解一件事情,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不管是毛主席的选择还是邓公的选择,都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方面都很困难,相比较起来,城市要比农村好一点。城市至少有些工业基础,商业来往也会多一些,有底子在恢复和发展都会快一点。
而广大农村基本都只有农业,先前连年的战争对农村的破坏非常大、征粮任务比较重,许多农民生活特别困苦,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早前又去参军了,所以就靠农村自身的生态来恢复正常运转极其艰难。
如何让整体社会早日回归正向发展、尽量争取平衡,是毛主席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他号召上山下乡的一个原因。
另外,1954年,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想借鉴一下苏联的发展经验。代表团实地了解到苏联当时在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与以往主要使用罪犯不同,此次垦荒动员了大量城市青年,很好地解决了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代表团回国后向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也从中受到一些启示。1955年中国正在推行农业合作化,恰好有一批河南省郏县的中学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农业劳动。
这个例子让毛主席非常高兴,他批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这句话鼓励了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472PUGL0553DOPT.html?spss=backflow-index-hotlist,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