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如何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刘勇。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没有新型工业化奠定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刘勇表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
刘勇认为,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发展的植根性、附加值、质量和品牌优势。
第二,新型工业化注重增强产业链控制与主导能力,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等工程,着力构建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点的突破”和“链的协同”,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中高端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第三,新型工业化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通过促进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拓宽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的应用。
第四,新型工业化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新型工业化还强调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站在全球产业重构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谋划,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努力推进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分工不断完善、合作共赢不断增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
“制造业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刘勇认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
刘勇表示,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制造强国,包括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特别是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引擎。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刘勇建议,应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努力取得重点突破。
一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奋力突破光刻机、芯片等一批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
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科技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在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同时,力争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拳头产品。
三是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改造,加快发展智能管理、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四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既有的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把握内循环替代时机的基础上,巩固、改善、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与发展能力。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聚焦主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完善产品链、创新链,进一步做强做优。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3-04-27/doc-imyruraz3232790.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