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八里庄,一家名为“2元起超市”的小店总是人来人往。店里面积不足40平方米,但在货架上摆满了户外健身、日用百货、鞋帽服饰等生活用品,细数下来接近3000多种。

店主将打包好的订单包裹交给美团骑手。(摄影:李鸣)
店主邹国忠和妻子是“60后”北漂,开店20多年,他们早已和街坊们打成一片。而自从上线美团外卖后,骑手们便也成了店里的“常客”,经营范围更是扩大到周边3至5公里的“远邻”们。
今年以来,邹国忠明显感觉到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增长不少。“北京的春天短,我们已经在备一些夏季用品,还有些户外用品,这些应季的东西都卖得很快,也不担心压货。”邹国忠说。
不止邹国忠的小店,美团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全国夫妻店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132%。在本地市场复苏和即时消费兴起的背景下,本地零售开始展现繁荣之势。
老店有“新意”
转型线上卖百货
“20年老店,物美价廉,八里庄地区货品最全的百货店。”邹国忠在线上店铺公告上这样写着。
邹国忠说,他们夫妻俩北漂20多年,之前在这里开的是鞋店,后来改做杂货小店,又在2020年中旬上线了美团外卖。“疫情发生时线下生意受到了影响,就主要靠线上订单支撑门店的生意。”
开店初期,他将店铺定位于尽量满足周围邻居日常所需的一切。
消费者需求多样,有些冷门商品却出乎意料的热销。邹国忠举例说,就比如凳子,刚开始店里只有普通的塑料凳,后来发现像宝宝防滑洗澡凳、钓鱼用的折叠凳等销量都挺好,连带着配套的坐垫、近百元的实木凳子也有顾客喜欢。
“我们店里光是凳子就有20多种,这些商品原来要么去超市买再搬回家,要么网购几天到。现在可以通过外卖骑手随叫随到。”邹国忠提到,除了各种凳子,种花用的小铲子、手机支架、自拍杆、衬衫、老北京布鞋,这些在超市和便利店不常见的商品,在他的店里都能找到。
凭借之前卖鞋的经验,他还在店里上架了软底的皮鞋,透气的运动鞋和板鞋,“基本只进黑色的,年轻人买得急,多是用于正式场合,这其中属皮鞋卖得好,一年能卖出一百多双。”
凭借丰富的商品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小店在片区内颇受欢迎。
据人民日报此前报道,同样是在朝阳区,郑明月开着一家不足200平方米的小超市。与一般的社区便利店不同,这家店没有明亮的装修,且大部分订单都来自线上。门店还雇有两名店员,负责管理进货、整理货架、按照订单分拣商品。
无论老店新店,店主们都能感受到当下城市消费的复苏。“今年春节,我们一天就卖了200斤饺子皮。有了即时配送,大家比拼的是选品和商品的丰富程度。”郑明月总结道。
如今,郑明月的超市实现了月销5000多单。小店的红火,让郑明月新一年干劲更足,找新的店面,摸透顾客需求,“小店多的时候日销500单,盈利可观,我们已经准备开分店了。”
消费复苏快
本地零售行业兴旺
据统计,在国内,像邹国忠这样的夫妻杂货小店有近700万家。它们分布城市大街小巷,随着城市消费回归,即时零售兴起,实体门店迎来新客流,各地消费市场在被进一步盘活。
今年,相关文件也提及即时零售这种数字经济创新业态。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即时零售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于消费确定性和时效性的要求提升相关,“外卖当快递用”已成为了很多人的购物习惯,互联网零售市场也从“万货商店”发展到“万物到家”。
作为线上线下的又一次深度融合,即时零售给消费者带来了效率和体验的提升,而对实体商业来说,即时零售不仅给销售渠道带来变化,也在加速影响着传统门店选址、运营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拓宽了实体门店的服务半径、营业时间,给实体带来不少业务增量。
以美团数据为例,今年2月以来,全国夫妻店即时零售订单同比增长132%,鲜花店到家订单同比增长60%,美妆日化店外卖订单同比增长73%。
这些遍布城市角落的实体小店,正借助数字经济服务更多本地消费者,当需求、供给和履约全都留在本地,流量和利益留给实体门店,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文/刘洋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3-17/doc-imymehca4594559.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