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用对付俄罗斯的手段遏制大陆?美对台政策5大变化,或逼大陆动武

头像
财神

“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五大变化,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已进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美可能会因台湾问题进行摊牌。”美国华裔学者朱志群25日在参加以“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时提出了以上看法。



在他看来,拜登政府除了口头承诺不支持“台独”外,实际上美国对台政策已出现五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美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更加深入和更加直接地介入台湾地区事务。

这里的事务既包括台湾地区的内部事务,也包括台湾地区的外部事务。举例来说,在美国的施压下,民进党当局同意恢复进口美国“莱猪”、以及迫使台积电到美国投资建厂、还有就是蔡英文宣布台湾兵役延长,以配合美国“以台制华”毒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透露,台湾地区有30余名美军长期驻守,今后这个数字将会增加4倍。他们的目的就是协助训练台军,以构建所谓的“不对称战力”。与此同时,有500多名台军士兵被安排到美国训练。

第二个变化是拜登政府更加重视对台承诺。

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客多次窜访台湾,严重背离“一中政策”,自毁只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的承诺,而且还叫嚣会在必要时刻“协防台湾”。对于拜登政府的承诺,民进党当局深信不疑,坚称“美台关系坚如磐石”。就算拜登被曝说出美国有“毁灭台湾计划”后,民进党当局依旧认为美台关系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并将岛内不同的声音斥之为“疑美论”。

当然,美国的承诺向来不靠谱,美国的盟友们对此深有体会。一旦台海生变,美国是否会兑现“协防台湾”的承诺,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个变化是白宫对民进党当局改变现状的做法视而不见,甚至乐见其成。

陈水扁当初试图在台湾地区搞“公投”,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并不支持,批评此举可能会改变台海现状。而拜登上台后,当蔡英文等人反对“九二共识”并提出“两岸互不隶属”谬论试图改变两岸现状时,白宫对此举不仅不反对,而且还主动配合,甚至可以说民进党的所作所为就是受命于美国,拜登政府是“台独”活动的最大推手。



第四个变化美国重新定义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激烈斗争。

美国明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然而却别有用心地将台湾问题简单化,将其描述为“中国大陆欺负台湾”,完全无视台湾问题实属中国内战遗留问题这一历史背景。在此基调下,美国展开同大陆的激烈斗争,并自以为可以名正言顺地操弄台湾问题,给自己干涉中国内政找了个荒谬的借口。除此之外,美国还积极配合民进党把台湾炒作为“受害者”,以博取西方国家同情和支持,以便拉拢西方盟友一起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大陆。



第五个变化是美国正在试图关上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门,逼迫大陆对台动武。

美国政府曾长期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战略模糊政策,对台表述一般含糊其辞。虽然不支持大陆对台动武,但也呼吁过两岸对话。然而现在呼吁两岸对话的声音在美国几乎销声匿迹了,“两岸什么时候开打”、“美国要不要出兵干涉”成为美国人热议的话题。美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将中国大陆定位为最大竞争对手却发现用常规手段难以遏制大陆,于是只能加大力度打“台湾牌”,试图以台湾为棋子来遏制大陆。



在美国看来,如果大陆对台动武,并在台海陷入持久战泥潭,这或许是美国遏制大陆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一种手段。而要达成这一目的,美国不能让台军不堪一击,所以必须加码对台军售,加强台军战力,不求台军能够击败解放军,至少要拖住解放军,使大陆陷入持久战泥潭。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美国为了搞垮俄罗斯,不正是这样做的吗?

基于以上论断,我们有理由相信,拜登脱口而出的“毁台计划”并非其一时口误,我们对美国的邪恶计划必须加以重视,并寻求解决之道。而且,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已进入恶性循环,形势非常严峻,一旦台海生变,台湾被毁掉的可能性极大。届时不管美国是否会兑现承诺“协防台湾”,中美都极有可能在台湾问题上摊牌,台海冲突的升级版极有可能就是中美大战,甚至是世界大战。



除了朱志群,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李义虎教授也对台海局势深感忧虑。他认为,美国为了遏制大陆崛起,今年会更加主动地打“台湾牌”,主要表现为民进党当局更加主动与美国勾连串谋,拜登政府会基于其全球战略考量加强对台湾问题的干预,出手会更重、更频繁,不断触及大陆的底线,逼迫大陆对台动武,妄图使大陆像俄罗斯一样陷入战争泥潭,久久不能自拔。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理智,保持战略定力,加以战略应对,避免掉入美国精心布置的陷阱。李义虎表示,在尽可能和平统一与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外,或许还有其他选项,比如将和平与武力方式结合产生的其他若干选项。



当然,至于最终会使用哪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会给出最终答案,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LMN2OG0535SBLK.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