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哪类消费品会在疫后率先回暖?专家说→

头像
小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放在首位的战略布局,凸显出消费在推动国民经济复苏中的重要地位。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博士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尽管在过去两年内受到一定约束,消费仍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层面应从需求以及供给两个角度入手,从“量”与“质”的维度上共同发力,辅以政策扶持,推动消费复苏进程加快。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明明

明明 现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生毕业于清华五道口,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一司、二司,于2015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专注于宏观经济、利率、货币政策和流动性。

我国经济发展重心转向消费的合理性

明明:从我国经济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中,也可以发现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疫情之前的十年间(2010年到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8.9%,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0年受到疫情短暂的冲击,2021年消费继续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4%的高位,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3个百分点。可以说,我国正逐渐从投资拉动型经济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变。

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

明明:展望2023年的消费市场,可以参考2021年的消费复苏路径。2021年是2020年疫情后的复苏之年,虽然疫情的扰动仍然存在,但相比疫情刚暴发时影响已经大大削弱,整体经济环境状况与今年较为相似。因此,通过分析2021年的消费复苏路径,可以为今年的消费复苏提供合理的参考。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为4%左右。如果将202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不同类型的商品进行拆解,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结构特征:第一,升级类商品弹性较大,复苏斜率较高。第二,中低端商品消费复苏幅度相对受限。第三,还有一些品类的商品具备各自的逻辑。

结合2021年的复苏经验,今年的消费市场有望交出满意的答卷。商品消费方面,金银珠宝、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或将有更强表现;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地产销售有望逐步回暖,建筑装潢、家具等地产周期类商品有望迎来增速提升。服务消费方面,参考美日韩等国疫情放开后的经验,伴随着疫情管控机制的优化,消费场景的限制减少,居民外出消费意愿的提升,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线下消费场景有望迎来快速回暖。

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出发实现消费复苏

明明:要顺利实现消费复苏,国家层面应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大方向着手,并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撑。

从需求侧来看,一是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减税政策,从投资偏向型向就业偏向型转变,引导企业将减税节省的资金用于吸纳就业。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提升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增强其求职竞争力。二是进行产业升级。借鉴制造强国各类产业人才薪酬管理的经验,完善市场评价人才贡献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优质人力资本薪资待遇提升同产业升级进程大致同步。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可以从优化消费基础设施环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途径入手。

从供给侧来看,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消费结构的高级化可以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借助数字化的手段,通过互联网+消费品等形式,实现产品创新与迭代,提高消费品品质,用更新更高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升级。

进一步提振消费,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入手,都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刺激以及税收优惠。例如可以通过继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助力绿色消费;通过进一步放开免税品市场管制来减少消费外流;通过旅游等服务业的复苏带动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3-03-13/doc-imyktshv5500528.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