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14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了九大政策信号:GDP目标增速5%左右,新增就业目标上调至1200万人左右,赤字率上调至3%,CPI涨3%左右,专项债额度3.8万亿元,M2、社融增速和名义GDP匹配,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优化地方债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等,每一项政策都对完成2023年经济增长5%目标起到重要作用,都应引起政府以及相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加以认真落实,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但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项政策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金融工作是经济工作的基础,制订有力的货币政策、营造有利的金融氛围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重要的基础;如果货币政策左右摇摆或大起大落,缺乏足够的定力和前瞻性,那么要完成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有可能落空。
由此,如何理解和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一丰富的政策内涵、如何把握这一政策的精髓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十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在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等五个节奏之间跳跃,2010年以来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从字面上看没有根本性转变,基本沿袭“稳健货币政策”的既定基调,但却显现了不同以往的“新意”,这个新意就是“精准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工具箱将开得更大;也可理解为央行将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把向效应,针对实际经济问题、实体企业实际困难或中国经济复苏大的方向、特征以及目标来决定货币信贷政策的节奏、力度和时间节点等等。
由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变,不要担忧央行过度放水引发通货膨胀。今年货币政策基调与往年基本相同,总体并不会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采取“大幅放水”的方式,就是说在降准、降息等总量货币政策操作上还是会相当谨慎的,也可以说2023年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空间不会太大;在货币信贷投放上也将保持一个适度的规模,不会搞货币大刺激。这一点,3月5日下午出席14届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就建议:“引导各方面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出发,支持金融、用好金融,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不盲目追求信贷高增长。”刘副行长的话基本对央行今年货币政策总体走向进行了定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将更加频繁、技能也将更加娴熟,不会诱发信贷超常规增长。也就是说央行今年会更加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充分运行再贷款、专项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逆回购、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滴灌”和“精灌”的功能,既保持货币量供给的基本充足,满足市场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又能控制市场货币总量过多导致货币信贷供给过剩而引发信贷投放的膨胀。
第三,央行将针对客观经济运行实际,确定货币政策重点方向和重点目标,使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都能获得合理的货币信贷支撑。这应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也即要让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做到精准有力,迫使央行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货币政策的作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换一种思维,“精准有力”就是灵活、高效、科学,保障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效能不降;也可理解为凡是中央政府所强调支持的重点,央行货币政策不会对其收缩,会不断进行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防止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减退和货币信贷政策实施的低效浪费,从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提高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效力,实现货币政策效用最大化,最终提高整个经济的复苏效率;这也意味着只要对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的各类经济活动或生产要素都会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精确扶持,让每一项经济产业或特定经济领域和社会经济细胞都能被有效“激活”,为经济增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如何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应该是央行的重头戏,也是央行表演的“最核心技能”。从当前我国客观经济现实看,“精确有力”将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重点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央行将会从三方面实施“精确有力”的货币政策:
其一,会继续保持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态势。央行将会更加积极充分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将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通过上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继续实施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有效满足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信贷需求。这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将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对此,小微企业应有足够的准备,抓住央行货币政策“精确有力”的契机,获得信贷融资以及其他融资的支持,不断加速自身发展,焕发复苏活力。
其二,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需求,在重点领域实施货币政策的有力倾斜。央行会继续重点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使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朝着碳达峰和碳中和方向迈进,实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这也意味着央行将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功能,有力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为此,我国各类实体经济在实现量的增长的同时,应向节能减排高要求看齐,不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力争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其三,会加大对重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工程的支持力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央行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政策;实施设立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尽快全面落到项目,激励商业银行新发放保交楼贷款,加快项目建设和交付,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业调控“硬着陆”。同时,央行将会针对重点消费领域,围绕重点客户需求,在新市民服务、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方面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这意味着房地产企业在2023年获得货币信贷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可为走出经营低谷提供强大金融动能。
(本文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VHH084K0519JBB6.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