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冷战经济的最大弱点:中国制造业工人日益短缺

头像
财神

《成吉思汗的意愿》:铁木真横扫欧亚,征服万邦的基础就在于他有一支骁勇绝伦、能够忍受一切苦难和牺牲、出身于饥寒蒙古高原之上的庞大草原部众,同样,随着蒙古部众沉迷精致的生活,丧失了战争的胆魄和耐力,蒙古的世界霸权也就土崩瓦解了,这就是古今兴衰之理

在新冷战时代,假如美国试图利用中国经济的一个弱点打败中国,那么这个弱点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匮乏。一旦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落幕,这一弱点不仅将严重打击中国经济的出口创汇能力,进而可能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且必然会成为美国加以打击中国之令人生畏的经济武器——其危险程度就像1982年美国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与沙特情报总监费萨尔亲王联合推动的反苏石油战一样。对此,我国必须予以警惕,切不可大意视之。

中国劳动力的缺口与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日趋严重性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劳动力的短缺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与2010年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说起来,相比于我国14亿人口的庞大规模,这个劳动力减少的数量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若是以结构性的角度去看,尤其是从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的角度看,则这个劳动力规模的缩减则极为令人忧虑——因为劳动力人口的缩减和结构性损失主要集中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的一线劳动力供应


自2010年起,我国劳动力的主力农民工人口数量增幅便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终于跌破零点,进入负增长周期。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较上年减少1.78%,首次出现负增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到2020年,农民工人口从制造业中大量退出,流向其他行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由46.7%升至51.5%,上升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则由52.9%降至48.1%,这代表着制造业的就业短缺结构性问题更加严重

据《21财经》2021年4月《中国“十三五”就业图谱》的报道, 从城镇就业维度看,我国制造业整体从业者“减员”非常明显,2015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就业人员为5068.7万人,而2019年降至3832.0万人;2015年底城镇私营和个体制造业从业者为2770.3万人,但2019年底小幅上涨到2984.8万人。换句话说,城镇私营和个体、非私营的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就业总人数从2015年的7839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6602.3万人,合计降幅达到15.8%,同期适龄劳动力总数减幅不超过1%——这一数据表明,在劳动力萎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所承受的劳动力供应减少是整体数据萎缩的十五倍以上,考虑到制造业一线用工尤为短缺的情况,这情况将更加值得警惕。

另一个更能够反映这种结构性短缺的,乃是人社部2021年一季度发布的最缺人的一百个职业,其中制造业岗位占到了70%以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劳动力萎缩和结构性流失的后果大都集中在了中国制造业之上。

毫无疑问,这对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的一线用工构成了严重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剧劳动力产业间的移动…… 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其中40%来自制造业工人

大多数中国中小型制造业难以实现机器替代

对于制造业用工的短缺,相当多的国人将希望寄托在自动化和机器化生产之上,但是,这显然是忽略了制造业的一个根本现实。

第一个,乃是作为中国出口创汇主力的电子消费品、服装纺织(梭织)和家具制造业,由于其灵活多变的市场风格,很难适应机器自动化生产。

以手机为例,尽管相当多企业试图推动自动化生产,但实际上,手机是一种风格变化非常大的消费品,不可能用昂贵的机器以同样的规格推动不变的生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借助人工来维持生产线;以家具为例,作为一种时尚偏好文化风格多变的产品,家具生产几乎只能依赖人工;服纺的梭织产品更是如此,这是长期来看这都无法摆脱人工的生产 (针织则可以用机器替代,但目前欧洲和日本品牌商则更乐于在本土建立不依赖人工的针织工业,方便研发)。

目前来看,大多数出口创汇的制造业工厂依然摆脱不了对大量劳动力的渴求,难以做到机器替代,关于这一点,我询问了多个一线从业者确定了这一点,而这也是造成制造业劳动力短缺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个,乃是机器替代的成本是非常高昂,很多关键设备需要进口,这并不是一个便宜的事情,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对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机器替代在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推进的并不顺利,恰恰是因为摆脱不了劳动力短缺的困扰,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和缺口才以惊人的速度逐年攀升。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工人匮乏的微观调研情况

这段时间,我与各个行业的人员招聘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涉及中国出口创汇的几个主要方面如消费电子、服装纺织、机械配件和家具制造等,发现他们普遍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招工困难形势。

据国内某大型精密制造的招聘主管所言,从2016年开始,他们就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人员招聘问题,这其中最困难的,就是一线基础工人的招聘和技工的培养。每年各个手机大厂发布新产品的时刻,往往是用工的高峰期,据他所言,各个制造业公司的招聘主管几乎是以极度内卷的方式争抢工人,在2021年,他们公司拿出比2019年高50%的工资来吸引工人入职,方才堪堪满足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主管跟我讲述去年开始出现的明显现象:

1、从2016年-2019年,在用工高峰期,他们主要是跟同行业的工厂争夺工人,但从2020年开始,他们不得不与其他行业如服纺、机械、家具等以及服务业争夺工人,招工出现跨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使得他们找到足够工人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以致于今年以来相当多的中小型同业者实际上亏本经营。

2、年轻人的劳动观改变,使得他们对从事制造业哪怕是高端制造业(带编制的除外)都抱有抵制态度。这位负责招聘的主管告诉我,在2010年,他们的企业到技校里面招聘学生的时候,都是校长亲自接待,学生踊跃报名,但现在,他们到技校之后基本乏人问津,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吉利这种高端制造业,技校学生也不热衷,很多高端制造业为了争取并培养熟练工人,需要其技校毕业两年前就提前预约,并对他倾注大量成本培养,但这些学生往往毕业工作后几个月就可能离职了

也就是说,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厌恶导致的制造业用工匮乏,不仅仅威胁到中小型制造业,也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构成严重影响。8月1日,我与一位左耳机的中小企业主电话交流,他告诉我,他们近年来每年劳动力成本上涨15%以上;8月2日,我与一位服纺业企业主电话交流,他告诉我,他们近年来每年劳动力成本上涨8-10%以上;8月3日,我与一位机械配件企业主电话交流,他告诉我,他们近年来每年劳动力成本上涨接近10%。

在这些人的表述中,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强调了一线工人日趋严重的短缺——由于盈利能力低下,很多中小企业无力负担人力成本的逐年剧增,实际上是在亏钱借债发工资。

很明显,随着中国劳动力的萎缩和年轻人劳动观念的变化,严重加剧了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一线工人的结构性短缺情况,而且,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化,这种问题还会以更快的速度挤压中国中小型制造业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同时使得东南亚和南亚的生产成本优势日趋明显。

制造业:中国外汇的主要来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尽管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蔑视,但事实上,恰恰是这些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赖以维系的根本力量——这一特性尤其体现在中国的出口创汇之上。

中国不是沙特、俄罗斯那样的能源出口大国,也不是澳洲、智利和巴西那样的原材料出口大国,更不是美国、加拿大、澳洲、阿根廷那样的农业出口大国,同样亦不是英美这样的知识产权服务大国,我们不仅仅在能源、原材料和粮食将长期依赖外部进口,在可见的时间内,我们在技术上也依然需要与外部进行昂贵的交流。

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作为当前创造了中国大约70%以上的外汇收入的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具有对中国国家安全的生死攸关之重要性。

这一重要性不需要多少言辞就可以说明,是可以明确看到的:

假如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创汇的中小型制造业大量破产或者丧失国际贸易竞争力,那么中国的外汇收入将会出现逐年下滑,即便抛开其中引发的预期型金融风险,仅外汇收入的下降本身都会使得中国不得不减少对能源、原材料、粮食的进口,并缩减对外部科技的引进和获取,这必然会导致民众生活水平的逐年下降和技术进步的放缓。

可能有些人还不理解其中的意义,那么我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波兰为例阐述其中的逻辑。当时的波兰主要以工业设备、船舶出口作为其国际贸易的主要竞争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波兰生产的这些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使得当时的波兰人生活相对不错,家家户户都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瓦文萨回忆录中就曾不吝笔墨地描述当时波兰工薪阶层的美好。

“以前,一个工人可以用工票在格但斯克的高级饭店海兹库尔茨基饭店买到一顿为几个人享用的丰盛美餐和伏特加酒……对于很多工人来说,那时候是一帆风顺又相当富裕的时光,经常有人吹嘘,说他们因此跻身上流社会……对所有人开放的各种俱乐部和社会活动……甚至还有游艇俱乐部……尽管也不适于我们这种普通工人的口味[ 注:《瓦文萨自传第二章格但斯克造船厂》 ]”

但是,随着日本、韩国等在这些产业上取得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波兰人的好日子就慢慢结束了,波兰的外汇收入急剧下降。这一点的后果,最先体现在波兰人的餐桌上,为了节省宝贵的外汇资源,波兰政府不得不逐渐减少粮食进口的数量,这使得波兰人能够获得的食物品质不断变差,进而对国民的心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人无须是经济学家也能做出以下比较,对于一个工人,用一年时间也就够了:从这一年的圣诞节到下一年的圣诞节,他会十分清楚地看到他桌子上食品比上一年明显更少了[ 注:《瓦文萨自传第三章1970年12月》]”

从本质上来看,波兰团结工会的崛起和苏东巨变就是波兰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丧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国家经济安全灾难所致。相较而言,前苏联的灭亡何尝不是源于这个原因?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苏联外汇关键来源之能源产业的利润下跌导致亏损,亏损带来外汇收入的锐减,外汇收入的锐减导致苏联不断削减粮食进口规模和技术设备引入,粮食进口规模的缩减和技术设备的引入的放缓,使得苏联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和产业升级的停滞,最终结合内外因素摧垮了苏联帝国。

正是基于苏联的经验,1992年的俄罗斯总理盖达尔在亲眼目睹苏联的崩溃之后,在他的《帝国的消失》中心有余悸、感慨万千地写道,“苏联的命运取决于外汇收入,外汇收入决定了粮食、设备的供应,粮食、设备的供应决定了苏联政治的稳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取决于垦荒地的天然气怎样、石油开采的状况如何”,不论后人对盖达尔的争议如何,但他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

同样,今天中国在冷战中的经济安全也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据外汇收入70%以上的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发展情况——譬如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约6.7亿吨,进口粮食约1.4亿吨,进口粮食主要以大豆为主,这些进口的大豆是中国人餐桌上肉类供应的主要保证,在国民生活的维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样,外汇收入也是中国能源安全和原材料安全的保证,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过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没有这些资源的大量引入,经济的发展几无可能。

所以,一旦中国制造业出口创汇的能力受到削弱(疫情之后尤为注意),那么这种后果将首先从中国人的餐桌上得到体现,随后波及到其他必不可少且习以为常的民生、工业领域,并最终迟滞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而这就是冷战时代苏共和波共灭亡的教训,也是我们必须力图避免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一线人员的日益匮乏与冷战时代美国的对华打击第一目标

正是因为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如此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这个产业所遇到无法回避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才值得我们予以最大的关注和警觉。

我记得《苏联经济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苏联总理柯西金最关注的从来不是莫斯科的繁华,而是西伯利亚油田的产量,因为后者才能决定前者的命运,而非相反。同样,中国国家经济的安全取决于出口创汇的制造业尤其是过去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中小型制造业,而这些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命运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供应情况。

然而,随着2016年以来适龄劳动力的萎缩、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和年轻人观念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的一线劳动力供应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这不仅仅是劳动力总量缩减导致的,也是因为观念变化带来的劳动力从业偏好转移的结果,大批的制造业劳动力要么退休,要么出走其他行业,使得制造业的招工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

可以说,结构性问题使得中国制造业承受着远比劳动力总体数据更加严重的招工困境,这对于我国利润相对稀薄且难以实现机器替代的消费品制造业出口来说无异于难以逾越的长期风险。

这就使得中国出口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必然沦为美国人优先针对的打击目标,其旨在通过各种手段抬升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低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最终实现其削弱中国根本力量的目的。

1、冷战期间美国通过压低能源、原材料价格,摧毁苏联外汇收入赖以为系的利润越来越稀薄之能源、原材料出口工业;那么今天反过来,美国有没有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中国在劳动力价格不断剧增下利润越来越稀薄的出口制造业呢?当前大宗商品的暴涨,是不是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发动的打击?

2、美国对中国出口征收非法关税,同时推动欧盟等国与越南、印度等国尝试贸易协议,是不是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发动的打击?

3、美国推动本国、欧盟、加拿大和英国的强迫劳动法,宣称要将强迫劳动剔除出产业链,是不是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发动的打击?

4、美国从今年5月开始大肆封禁亚马逊跨境电商,欧盟开始对境外包裹征收20%的税收,是不是美国针对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发动的打击?

说实话,我询问过多个制造产业的从业者,他们都表示尽管存在各种障碍,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确实在越南、孟加拉、印度能够实现更便宜的生产,这些都是令人值得忧虑的回答,这代表了一种无法忽略的趋势。

令人可喜的是,今年疫情确实在短期内逆转了这种产业外迁的趋势,使得情势出现了值得振奋的变化,但是国家的命运绝不能寄托于一种短期因素,我们必须看到背后的长期风险,并为这种风险做准备,从教育制度、收入分配、社会风向上进行改变,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国制造业。

改善文化方向,让制造业工人过上相对体面的地位;

改善婚姻观念,让制造业工人能够相对容易结婚安家;

改善分配模式,让制造业工人能够有更稳定的工作预期;

.....需要努力的太多了。

这是我们国家命运的安危祸福所系,也是美国人处心积虑所要针对的第一打击目标,我们怎能不努力改变?

这 是决定命 运的战争, 冷战经济, 耕战为主 : 耕 ,出口创汇,战,大国重器——与此同时,考虑到长期的趋势,也要建立更严格的外汇使用措施,尽可能实现国产替代,避免外汇的浪费和利用,同时,尽可能吸引外资,建立更强大的外汇安全屏障。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95272S0514DC0E.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