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 实习生万梦琰 上海报道
资本是“血液”,新基建的投资发展能否得到资本的支持尤为重要。2月24日下午,德勤中国工业产品与建筑行业财务咨主管合伙人储晓佩在“第二届楼宇科技TRUE大会-智慧基建分论坛”上,就《从资本市场看新基建的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储晓佩表示,对于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特高压、电动车充电桩、城际高铁七个方面的“新基建”持有乐观态度。除积极的政策导向之外,新基建投资作为赋能全产业链的投资,也使之具有吸引力。
她认为,着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有着非常强的效用外部性,包括:公共属性,其在短期内能够起到“制造投资热点、短期带动经济增长”;中长期也推动了产业的革新,包括:全产业链的升级以及结构优化。“从‘赋能全产业链’,以及提升全产业的生产要素情况下来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持续看好的赛道。”储晓佩如是说。
“2022年整个资本市场投资并购受疫情的整体影响是下滑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工智能的各个细分行业和赛道里面,其实它的分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储晓佩指出,投资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声纹识别、智能可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大概占了30%;企业服务大概占了25%,主要包括智慧工业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信息平台的系统开发;“生产制造”和“医疗健康”大概在15%和9%;以及例如芯片模组等的“电子信息”,还有一些其他行业,包括消费文化、仓储、物流等。
在谈及人工智能已披露交易金额及交易的行业分布时,储晓佩指出,除了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在中国人工智能的投资存在更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也就是说,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比较高。
储晓佩还为此次论坛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特意让海外的同事用ChatGPT输入一个问题:“您觉得ChatGPT的出现,会为未来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结果,ChatGPT回答:“我的出现可能会引发自然语言、人工智能,以及认知技术、计算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客服自动化、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安全、智能健康等;认知计算技术包括智能法律咨询、智能金融咨询等。“这些都有投资机会和投资潜力。”储晓佩认为,新基建有很多科技属性和元素,部分还有要求很高的细分赛道。
针对近两年大热的新能源赛道,储晓佩一方面确认,新能源确实是资本市场在过去两年、哪怕是在疫情期间,都是投资热情非常高的赛道。“但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过去的这些新能源车充电桩的运营商基本上都是属于普遍亏损的状态,因为相对来说目前处于收费模式单一、利用率不足的状态。”储晓佩说。
最后,储晓佩从“投资资金”来源的角度分享其观点。在她看来,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是由民间资本、政府资金、国企、民企,甚至外企资本共同参与投资的场景。“因为新基建有很多科技属性和元素,发力于科技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元的投资资本出现。”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UC4VGF705199NPP.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