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通过不动产私募基金,来给你理一理投资分析模型

头像
财神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

很多人一个劲地留言问不动产私募股权基金这件事。还转发给了我很多大V文章,问我怎么看。

别人的说法我看了,更多的是围绕不动产私募基金是干什么的,允许进入什么市场。

比如有的人说,这东西从设计之初就限定了它实际上是去接盘烂尾楼的,以及卖不出去的那些商业地产。它没有办法涉足和多数人相关的普通住宅。

也有人反对,说这东西很容易绕开限购,相当于富人不用房票了,通过购买基金,间接持有房子,进入普通住宅市场。

我不参与这种讨论,很无聊,我们借这个话题,来普及一个很简单的投资模型,也就是说,假如你是持有1000万以上流动资金的,达到不动产私募基金准入门槛的投资人,你该如何思考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看下市场的消费者构成。

咱们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主体购房家庭,一个是A家庭,两口子年入50万,老公是码农,老婆是教培。另一个是B家庭,两口子年入500万,老公是企业主,老婆是高管。

在大城市当中,以两套房为限,你觉得A家庭能够购买的极限在哪里?

两套800万的房子差不多了吧?

两套800万的房子也就是1600万,两口子不吃不喝需要32年,实际上翻番64年都不止,因为有房贷,有利息,有买车养车,养孩子,教育,医疗,养老,无数支出。

这两口子我就算他们25岁结婚时家庭年收入50万,保持不变,64年之后也就是89岁。

现在有些银行贷款是可以延迟到90岁的,所以89岁也没问题,但实际上你明白 ,我把他俩的孩子的购买力也给你提前预支了。

也就是我预支了起码两代人的全部购买力,大概能购入两套800万左右的房子。

800万在大城市也就是120平,三室一厅,不同的城市地段不同,特别大的城市地段也未必好。两口子一套,子女一套,如果有两个孩子,那就俩孩子各自一套,两夫妻去养老院。

我们再反过来看这个500万收入的B家庭。

假如按照比例,很显然,B家庭应该购入两套8000万的房产,这样就和A家庭一样,可以按揭到89岁了。

但事实上,大城市里有没有这么多8000万的产品供应?

答案是没有。

你会发现8000万的房子大都是供应给身家至少5亿以上家庭的。这很有趣,但实际上你统计下会发现的确如此。

你把一个城市里身价5亿以上的家庭总数和这个城市里无论是一手还是二手,总价超过8000万的房子对比一下,会发现差不多,人均两套肯定是不够分的。

也就是说,即便这个年收入500万的家庭想要购入8000万的房子,他也买不着。

这就不是他这个level的人该惦记的,大城市里年收入500万的人相对于8000万以上的房子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批人真正买入的是什么?往往是3000万的房子一套,或者2000万的房子两套。

你发现很有意思,800万的房子两套就是1600万,除以50万是32。

2000万的房子两套是4000万,除以500万只有8。

32是8倍的整整4倍。

就是说这个500万年收入的家庭,买2000万的房子,不吃不喝8年就够了。

B家庭的杠杆没有拉到尽头,他家还有潜力,别说下一代,这一代的潜力都没有用光。

好,别的不说,单凭这个数字,如果你是拥有1000万流动资金的不动产私募的准入投资人,你会瞄准什么市场?

是A家庭的800万市场,还是B家庭的2000万市场?

一定是后者,我是指允许你投资的情况下,你一定会瞄准后者,而非前者。

因为前者连下一代都给他算进去了,他的极限位你已经看到了。

他现在按揭着一套800万的,已经哼哧哼哧,十分吃力,你想让他再吃力,他没多少潜力。

反过来,B家庭如果现在只有一套2000万的,他四年就还清了,他有余力呀。

好,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去看下市场数据,包括一线城市在内,2000万以上的房子占比有多少?

极低。

换句话说,就算不动产私募基金真的要投住宅,就算,也是一个极小市场的游戏。

和大部分市场有没有关系?没有。

你都不傻,他真金白银掏了1000万,他会傻么?我们两分钟能分析的东西,他不会花四分钟思考下么?

你真以为人傻钱多?

这只是思考的第一步,作为一个基金,作为一个卖家,对买家的潜在市场的分析。

你一个卖卫生纸的,总得调查下当地的卫生纸使用习惯,以及购买力。

你跑去印度,发现,我靠,当地人根本不用卫生纸,你怎么卖?

或者你发现人家一天就挣10块钱,然后你一包餐巾纸卖1块,你怎么卖?

这是做生意的基本功,你一定会去算的,算下市场的存量。

除了判断存量,做生意,或者投资的第二步是什么?

是判断增量,也就是看看这两批人的未来。

我们继续上面的模型,年入50万的A家庭,和年入500万的B家庭。

你觉得A家庭保持年入50万,保持64年,容易么?

很难对么?其实10年后,也就是这个家庭35岁的时候就已经会面临第一轮危机了。

教培可能遇到行业变迁,想要进入正式的教师编制,发现一堆的硕博士扎堆正在面试公立中学,个个都比你要价低还能加班。码农想要过35就更难,因为组长才30岁。

你要是一个30岁的组长,你乐不乐意招一个40岁的大哥,指挥指挥不动,叫他加班又不积极,每天看着他电脑桌上的枸杞杯,你就来气。

很正常,没有人愿意用比自己岁数大的。

但这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体现在什么地方?

体现在这两口子其实没啥竞争力。

我以前用100个码农,有了chatGPT,可能10个就够了,chatGPT升级一轮,可能2个就够了。

这个道理读过人月神话的人都知道。

1个孕妇怀胎10个月能生一个孩子,10个孕妇怀胎1个月是生不了一个孩子的。

100个码农一起工作,光管理者沟通者测试者甚至写测试工具的这些配套人员,就要占据一半。

剩下的一半里面会成天为了几个头文件,几个名词定义开会讨论来讨论去。

100个码农的输出未必能大于20个。

所以当有了AI辅助,10个完全可以完爆100个。

那90个干嘛?开滴滴?都去开滴滴,收入难道会上升?开滴滴的收入难道会超过以前当码农?

何况,自动驾驶也在等着你。

这只是一个方面,即便你站在产业的角度,我问你,互联网整个行业的天花板看到了么?

实际上已经看到了。

人的注意力就那么多,一个人哪怕每天24个小时都在上网,也就只有24个小时。

当有1亿网民的时候,就是每天24亿小时,当已经有10亿网民的时候,那就是每天240亿小时。

市场的总量就这么多。

你是准备发展外星人做下个10亿新网民,还是开辟每天的第25个小时呢?

如果总量突破不了,那么互联网为什么要招聘更多的码农呢?

何况对现有的码农来说,chatGPT也是更好的选择,何况它还在一日千里的进步着,就像和李世石下棋的第一代阿尔法狗,它输了,李世石当晚回去庆功睡觉,阿尔法狗默默地自己和自己又下了一百万盘。

第二天早上李世石醒来,再去下,懵了,这明明不是昨晚那条狗,这是另一个物种啊。

李世石硬着头皮又下了一次,输了,回去很郁闷的睡了。结果阿尔法当晚又默默地和自己下了一百万盘而不是去庆功。

第三天李世石见到这条狗,沉默了。

很明显,你会发现A家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收入潜力都不怎么地。

而B家庭,也许chatGPT就是人家公司推出的产品,产品越牛,收入越高,产品越能干,身为董事赚的越多,过两年,B家庭年收入从500万变5000万了。

所以如果你是不动产私募基金的投资人,你会看好B家庭有可能,甚至你看好C家庭都有可能。

C家庭是年收入5万的,因为起点太低了,所以他才有上升空间。

他的上升空间是从年入50万的A家庭那里找补来的。

你这么想就明白了,以前编程很难的,我们那时候学编程都是从最底层的语言学起,什么汇编,微码,这种非常接近机器的语言,我年轻的时候都写过。

因为那时候工具还不发达。后来到我要退出一线的时候,编程已经变得门槛极低了,写C的人都很少很少了。大量地变成面向对象的语言,有的甚至比玩具都容易上手。

不是架构师你不需要懂那么多底层的,复杂的逻辑。

这就使得上一代的大神是派不上用场的,也许2000年的时候你就年薪百万了,但是到了2010年,人家花月薪1万5,就能找一个替代你的人。因为工具进化了,工具在弥补人与人的差距。

同样,今天一个C家庭的人,可能拿着chatGPT,就可以输出原来要达到A家庭水准的人才能输出的战斗力。

你不用像武士一样从小动辄练习30年刀法了,一个农夫培训几个月,会扣扳机就行了。

所以C家庭的收入潜力是有的。但是再怎么有,A家庭都做不到购入两套800万的,难道他能做到?不会的。他只会等而次之。

看来看去,只有B家庭有购买力。但是,作为私募,比上面所有这一切还重要的是什么?

是市场规模。

我们以前第一次创业被收购了,收购我们的民企集团董事长有句话交代下来,那就是一个市场进入之前,先评估规模。总的规模如果低于多少个亿,再有利润,咱也不介入。

因为没有意义。

私募是要养活一堆年薪百万,几百万,上千万的管理者的。市场本身都不够大,怎么养?

你看着2000万以上的房子单价贵,问题是,总量少啊。

对于一个基金来说,他宁愿去做烂尾楼重盘这种生意,都不会去做一个市场规模小的生意。

而且周期还长,B家庭一个个猴精猴精的,投资渠道多的是,全球房产看了个遍,你指望挣他的钱?

那为啥不做烂尾楼生意呢?烂尾楼把价压低一点,项目盘活重新包装出售,利润就出来了呀,风险就规避了呀。

很多东西,站在商人的视角非常简单明了,不需要听一群大V瞎扯淡。

用赵本山的话说,扯淡扯淡,打这儿来的啊。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前往关注阅读全文。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8HHCEK0553JMK2.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