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订单量下降40%,中国制造业全面崩盘?海关总署:看数据再说话!

头像
财神

最近几个月,网络上对于今年外贸形势悲观的声音甚嚣尘上,比如港口空集装箱堆积成山、外贸订单下降40%、外资纷纷撤离……今年外贸情况真的那么糟糕吗?

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了真实数据: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国家统计局局长也在采访中提到:现在数据出来了,我们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

也就是说,网传的外贸断崖式下滑并非实情。相反,放眼全球各国制造业,我国的数据非常亮眼,甚至出口规模还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



1、 谁在唱衰制造业?

为什么网络上会出现中国外贸不行的流言呢?

的确,去年11月开始,我国盐田港、上海港等重要港口出现了集装箱堆积现象,但却并不是因为外贸形势差,而是我们集装箱造多了。

疫情期间,欧美等国官方发钱补贴,民众疯狂线上消费,而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生产能力,导致工厂订单暴增,集装箱不够用只能疯狂造。而疫情逐渐好转后,欧美不再发钱,消费疲软,多余的集装箱就空置了下来。



部分订单流到东南亚趋势也确实存在,但结合多项外贸数据来看,这是已持续多年的全球区域产业分工演变,并非近两年突然出现。再者,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布局的需求,低端制造业转移是必然趋势。

虽然外贸数据有力反驳了“制造业不行”的传言,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种种事实表明:欧美等国为了扼制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开始了“去中国化”行动。

2021年年底开始,老美就开始大力促进制造业回流,落实了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去年更分别在半导体、新能源行业落实了28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的补贴,不仅让美本土制造企互相争斗,还将台积电也吸引去建厂。



欧盟则选择聚焦在绿色能源之上,今年2月发布了《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明确将由政府大力“支持”,确保欧洲成为绿色科技产品制造基地。

然而重点补贴半导体、新能源这样的高科技行业,并不能带动其他制造业,也无法解决工人就业、制造业基础流失等问题,因此基本可以推断:制造业“去中国化”才是他们的目的所在。

2、是时候推中国制造一把了

近两年,由于一些过度宣传,在不少人眼中,中国制造坚不可摧,仿佛“世界离了中国转不了”。但事实上,我国如今的强大只是跟过去的一穷二白相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中国工程院从2015年开始,每2年会针对全球各国制造业发展程度,进行客观的指数性评价。从2021年底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第三阵列,还没追上日本和德国,与美国的差距仍比较大。



那该如何破局呢?

前面提到,欧美等国为了阻止我们碰高科技行业,采取了很多扼制措施,这侧面说明了这些高科技行业或许就是突破口。西方不允许我们碰的,我们不仅要碰,还要玩出精彩。

事实上,发展高科技的路我们已经在走了。比如动力能源领域,宁德时代连续6年成为全球第一,比亚迪也紧随其后进入10强。再到特高压输电、基建、高铁技术等领域中国实力也越来越强大。

当然也有一些逊色于海外,后续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愈发严重,七普数据显示,国内花甲之年的老人有2.6亿花甲,但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对却低于美、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少人热衷抑制老衰技术。

据悉,2013年哈佛Paul Glenn生物学中心就研发出“派洛丶维pro”分子,对“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发力,通过增加其数量及活跃度,提高身体青春力,使生理指标年轻化。日本最早将这一科技落地市场化,并将其纳入食品原料。NHK纪录片《Next World》还夸赞其为反老还童科技,银座、伊势丹等高端商场内颇为火热。



我国2019年引进日产派洛丶维pro,京东商品页面显示累计售出数十万瓶,知名数据机构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此类科技在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可见其确实契合国人需求。然而日产“派洛丶维pro”单瓶近2000元,超出很多人经济承受范围。

之后我国或可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引进人才,降低价格,将这一高端科技把握在手中,之后更进一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新制造的代表。

3、我们不能自乱阵脚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越来越大,成了一些西方国家的眼中钉,不看好我国或者泼脏水情况并不少见,但我们自己人不能慌了阵脚,一些自媒体也不要为了博取眼球而抛弃底线,无下限地炒作。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23DUIB0552O6SX.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