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美欧撤走订单40%!中国制造业遭遇寒冬,今年经济怎么办?

头像
小财

“以前上半天班,休息半天,现在是上半天班,休息一整天。” 在港口开集装箱卡车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在他身后,是堆积如山的空集装箱。整个港口门可罗雀,一片冷清。与此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大厂用人需求急剧缩减,还出现了“不要35岁以上”的招聘要求。

两年前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当时全球海运需求飙升,上海港、深圳盐田港等中国几大沿海港口夜夜灯火通明,满满当当的箱子整装待发。



好不容易等来开放,本以为外贸行业会迎来“报复性增长”,可现实却不尽人意,据近期媒体报道,中国外贸订单在2023年春季总体暴跌了40%,特别是传统产品订单下降了50%以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01外贸订单全面失守,背后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认为中国外贸行业遭遇寒冬是受到疫情管控政策的影响,但现在已经放开了,外贸订单反而全面失守了。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外也才刚从疫情的阴霾下走出来,国民的消费欲望不够强烈。目前全球正在经历通货膨胀,据《经济日报》统计数据,全球通货膨胀率从不足2%上升到超过6%,创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通胀更是创40年来新高。工资没涨,物价却节节攀升,极大抑制了国外民众的消费能力;

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经历“大洗牌”。疫情引发了外界“过于依赖中国产业链是否有危险”的讨论,促使一些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寻找供应商“备份”,将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东南亚国家也早已眼红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订单纷纷抢到自己手中。



美国也顺势从中使坏,鼓动欧美与中国“脱钩”,将制造业产业链撤出中国,转而投向向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同时还打算将部分产业链收回到本国市场上来。

4月10日,日方宣布将拨款22亿美元,用以支持日资企业迁离中国。同一天,美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公开表示,如果美方条件允许的话,他会给予从中国迁回去的美国企业相当大的优惠力度。

02盘活经济之法是拉动内需

面对外需缩水和生产制造业的惨淡情况,网友不禁开始担忧:我国的经济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对此,业内专家回答,当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刺激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是消费大国,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超过4亿人,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

我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能力也不容小觑。3月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中国高净值人群品牌倾向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65万亿元,中国占据全球22%的奢侈品市场份额,多数外资企业的高端消费市场依然高度依赖我国市场。世界前首富贝尔纳更是公开表示:“我们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



这句话很快在生物科技领域得到印证。2021年,来自日本的塞乐瑞类年轻黑科技,靠着细胞抵御衰老的旗号,尽管单瓶价格高达3万左右,但进入京东国内市场半年时间,便从0发展到51亿规模。

国内科普团队时光派指出,上述年轻科技本质是一种“细胞活化剂”,早前由哈佛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在实验室发现。在实验中,“塞乐瑞”科技的核心成分表现出扭转老年受试体多项指标的趋势。这两年,随着相关研究论文被国际学术权威期刊《Cell》、《Nature》收录后,相关研究得以被重视,证实该类科技是从细胞层循序逆转。

未来,随着我国民众健康意识的飙升,以及老化可干预观念的普及,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以塞乐瑞为代表的年轻类科技将会以近70.25%的增速,攀升至270.13亿元。远期再加上即将到来的3亿老龄人口,这对于全世界而言都是巨大的机遇。



03 转型发展势不可挡,企业应“顺势而为”

我国早在发布的文件多次强调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性,面对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必须加快产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内销市场的竞争挑战,促进我国高端制造业进一步升级。

不过单靠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不足以支撑起国内庞大的制造业产能,想要盘活外贸企业的经济,还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地走出去,发挥我们的产业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VIJPUL0552O6SX.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