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2月1日,全省68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新型工业化项目25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
2月8日,贵荟馆·贵京荟在北京开馆,搭建起贵州中高端产品,包括名酒、银饰、刺绣、生态食品、数字科技、航空零部件等进一步打响“贵字号”品牌的高端平台。
2023年,贵州将在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增强创新驱动新优势上下功夫,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向内,加快工业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工。向外,推动贵州“制造”进入更广阔市场。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贵州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着力打造“六大基地”,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筑牢实体经济之基
1月底,宁德时代贵州基地一期工程封顶。这是宁德时代与贵州共建从磷矿开采、磷氟化工电池材料生产、锂电池制造、电池回收绿色低碳或零碳的全产业链体系的良好开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白酒累计产量671.2万千升,同比下滑5.6%。这是2017年以来全国白酒连续第六年下跌。而以酱酒为主力的贵州白酒行业去年产量约45万千升,同比上涨两成,连续两年逆势上涨。
2022年贵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800亿元。其中,轮胎、锂电池新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31%和121.5%。
2022年前11月,贵州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8.5%、21.8%,较上年分别提高1.2个、1.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速达72.5%,酱香白酒产业增速达41.2%、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35.3%,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经济智库核心专家杨秀伦认为,贵州制造业增长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充分展现出贵州制造业正逐渐形成规模大、体系全、韧性强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贵州制造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到2021年,贵州工业经济年均增速达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高于西部地区,连续位居全国前列。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与制造业竞争优势。
当前,贵州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努力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夯实贵州制造基础。按照规划,到2025年,贵州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2.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增强创新驱动之力
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连接器、微波组件、电缆线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船舶、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拥有的高集成、高速传输、微型化等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
“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盲插互联设计、垂直互联设计、柔性制造与仿真设计、深水密封、微波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该公司组织环境部部长黄学高介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2022年,贵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10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65户,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户。
数字产线、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在贵州制造业各领域,正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加速与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
去年印发的《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要率先在工业领域实现大突破,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培育融合应用企业8000户,推动5万户企业上云、100万台(套)设备联网。
做大市场主体之量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杨秀伦表示,市场主体在生产、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首要任务,贵州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第二产业市场主体达34.33万户、同比增长9.81%。其中,制造业21.22万户。
千方百计保护好市场主体,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才能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
在贵阳,积极设立工业发展资金池及基金,累计放款27.78亿元,已支持110家企业解决短期资金需求。
在安顺,探索推出“安心干”人力资源开发和价值提升数字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行新能源项目股份合作开发模式。
在黔西南,围绕薏仁米、茶、饮用水、健康医药等特色轻工产业,开发出一批优质产品,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贵州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要重点围绕财政金融、用地、能源、人才等四个方面,在国家层面已制定出台相关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贵州实际,研究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的基本思路,贵州将持续在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企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要素保障优化企业服务四个方面发力,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22/doc-imyhpfeh8600608.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