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集权制企业的任何问题,都是老板本人“人性弱点”的反映:
在这种企业,如果满眼望去都是“蝇营狗苟之辈”,则老板本人必然也是“目光短浅、小富即安”;
在这种企业,如果满眼望去尽是“阿谀奉承之徒”,则老板本人必然也是“投机取巧、工于钻营”。
(别看很多老板平时都是一副“故作高深”的样子,其实都是徒劳的,除非这些老板完全不管事。“分析老板的性格”反而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你只需要“大致观察分析一下常在老板身边转的那几个员工的性格,然后做一个汇总”,“这个老板是什么秉性”也就呼之欲出了。
特别是对于天使投资人,别去浪费时间看那些浮夸的ppt和财报了,派个人假装应聘者先去探探路,你就能对这个老板的“质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投资就是投人,“一个公司对最弱势、得罪成本最低的人员的态度”直接反映了这家公司的“厚度”,进而体现了老板的“厚度”,而一个缺乏“厚度”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对于任何不以“苟且偷安”为终极目标的小公司来说,正确的招人用人策略是:
让“实干家”心无旁骛地“办实事”。
所以他们的目标人群应该是符合这些特征的:
1、成就欲强烈——意味着“并不需要多大的外部激励,自带超级电池”,特别适合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老板;
2、暂时屈居于基层职位,尚未被发掘出来;
3、个性鲜明的——“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取乐,却不能任事:
齿轮为什么要有齿?有齿才能啮合,能啮合才能“四两拨千斤”;
轮胎为什么要有凹凸花纹?有凹凸花纹才能扒住地面,能扒住地面才能带动汽车前行。
一言以蔽之,“野狼”式的人才:欲望尚未得到满足,且比起肉,更希望有自己的一片小草原——一匹孤狼、一匹野狼,这才是真正为小企业度身定制的人才。
真正对金钱不敏感的人,即“视这项工作为乐趣”、“就想在你这个公司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的人,在任何公司都是存在的——这与一般世俗大众所想象的正好相反。
然而,很可惜,这类人有99.9%的概率都会被“公司上下充斥着的苟且度日之徒”所吞没——“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企业,用人成本之所以“年年增高”,通货膨胀固然是因素之一,然而,“通货膨胀”推高买价的同时也推高了卖价,最终两相抵消。最核心的原因恐怕还是“用人结构的异化”——当“对金钱不敏感,更关心办实事,喜欢用实力换奖励”的人逐渐减少时,“混日子”的人便占据了主导。“混日子”最关心什么?无非是“吃喝玩乐、让别人先出头、他人利益最小化、本人利益最大化”罢了。由这些“混混”主导你的企业,用人成本能不增高?
绝大多数小公司用人的病根在于:
一、需求的错位——经常是:越处于“求生存、谋发展”阶段的公司,偏偏越喜欢在“选择最好看的水晶灯”上大量投入:
1、不理解“能力”和“经历”的区别,误以为:大公司=大能力,小公司=小能力,没经历=没能力。总之,一面鄙视没经历的,一面“跪拜”大公司的。
2、大公司的哪看得上小公司,除非给出天价工资;没经验的倒是想去小公司体验一下,又没机会——于是不断上演“矮穷矬苦恋白富美,其实白富美只是享受‘榨取矮穷矬兜兜中仅有的少量银子’的快感”的悲剧(不排除有真正境界高的白富美)。
3、企业大量真金白银虚耗在“对大公司人员的追捧”上,却浑然不顾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大公司人员的“溢价”往往并不是来源于人员本身出众的素质能力,而是来源于公司的品牌效应,跟人员关系不大。
这里面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海飞丝洗发水好不好用”和“宝洁公司好不好”,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宝洁公司好不好”和“宝洁公司的员工好不好”,这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第二、我们从来不会认为“扛着帅旗的人就是元帅本人”,一定是那些迫切需要一张虎皮以谋求超额利益的人,才会时刻强调自己背后的那杆大旗。
第三、你以为大公司都是“任人唯才”、“任人唯贤”?
大公司其实是靠着它们那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机械化”的制度流程来运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素质的巨大浮动对公司的影响”,对“人员素质和成就欲”的需求反而不那么迫切。
除了那几个特别关键的人算是人才外,其他的都只能叫“人员”,都是“一个人的事,至少拆分给三个人做”,哪怕职位再高——做好,做坏,都不会妨碍大公司的既定轨迹。只有像乔布斯这种,在与不在,就是“红富士”和“澳洲青苹”的区别,这才是“人才”。
“盲目崇拜大公司,并且,甘愿仅仅只为公司的牌牌就付出高额溢价”,这根本上来讲,是一桩亏本到家的买卖:你为之买单的只是“大企业的牌子”,而不是“人员的素质、成就欲可能为你带来的未来收益”——通俗讲,你一大半的钱都花在了那“一身的肥肉”上。
4、明明是游击队,却喜欢聘请阵地战的教官,焉能不败?(参见红军反围剿的历史)。
二、要请好人,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好人:
1、无法分辨何谓“专业”:
由于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缺乏“由此及彼”的推导能力,故而,难以形成“该方面是如何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这样一种认知——毕竟,企业中的多数管理问题,远远不像“100元比10元多”这么容易理解。
既然无法认知,那么:
首先,就会困惑于“做到什么样子才算是‘做得好’”;
其次,难以分辨:“哪些有长远好处”、“哪些是短视行为”;
第三,昧于“真正有利于企业”和“仅仅让自己看着爽”的区别。
如此一来,
“不识好歹”就会成为必然——只要是“符合自己认知水平”且“深得朕心”的,都是好,反之都是不好;
另一个极端便是:索性“精神胜利”——做好也好,做坏也好,反正我不懂:既然我不懂,那就一定对我的公司没啥影响。
于是:
一方面,劳苦功高者得不到犒赏,获利最丰的却往往只是“最后收尾的人”——最终,好事没人干,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烂事永远烂在那里,连老板都觉得“没事,挺好的”,你瞎起什么劲——最终等到病入膏肓、直接影响老板赚钱时,才惊觉,可为时晚矣。
2、无法分辨何谓“敬业”:
于是就会把下面几种行为搞混:
第一种、为了“重新设计流程”、“重新优化报表”、“开拓新客户”、“思考并测试更高效的工作方法”等开创性的工作,主动加班;
第二种、帮同事收拾烂摊子;
第三种、工作分配不合理,尤其是权责不匹配,导致不得不完成超量的工作,只能加班——比如,因为“部门弱势、领导无能”而不得不承担本应该别的部门负责的工作,或者因“溜须拍马的员工工作量最轻”而导致其他多数人为其买单......
第四种、白天混日子,下班了或者等到任务截止日的前一天才开始“加班加点”“博眼球”——总有一些人的寒暑假作业,是在开学前一两天“赶工”的。
既然无法分辨,要么搞“平均主义”,要么只论“亲疏远近”——至于其他的,你们说啥我都不听(因为听了也听不懂),还美其名曰“只关注结果”。
3、不懂得“用目标来引导员工行为”:
政党和流氓团伙的区别是什么?政党是有政治目标的——你不可能指望一帮混混帮你“开疆拓土”;反过来说,你如果不想“开疆拓土”,你手下那一帮人,就算打着光鲜的招牌,也只能叫做“混混”。
我聚25个人,让他们踢球,要他们进球,要他们战胜对手,进而吸引球迷、广告商——这是“足球俱乐部”;
我聚25个人,给他们地盘,让他们讨饭,要他们始终笑对客户、笑对人生,自己既收租金又抽成——这是“丐帮”;
我聚25个人,啥诉求都没有,就强行要他们听我说话、让我有面子,这算啥?——我是不是应该至少告诉他们“该干嘛”、“干到啥程度算是‘干好了’”?
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
我总不能对员工说:“嗯,我要赚钱,100个亿,大家鼓掌——剩下的,你们大家自己看着办,我只要结果的......”
4、一切以“朕心甚慰”为出发点:
容易被自己“人性的弱点”牵着鼻子走——即使自己的理性让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却往往自甘臣服于“内心的阴暗”。
最典型的:这人要是水平比我高,我就不能嘚瑟了,我就抖不起来了,必须把他给咔嚓掉——能老老实实给我当“宦官”最好,实在没有多少“奴性”的就滚蛋,毕竟“面子大如天”。
5、拿什么吸引人替你卖命?
人也好,企业也好,其需求一般都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现成的肉,第二种是一方狩猎的天地——肉嘛,自然是给不起的;狩猎的天地嘛,这是可以给的,但却不放心给。实际上,小公司对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未来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丰厚回报”的巨大可能性。小公司如果规模小还就算了;倘若老板格局又小,“肉”和“小天地”,两样都不舍得,就是作死了。
三、小公司,再请看看你用的是哪门子的“中层管理者”?
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有n个数,满足等比数列,第一个数为1,公比为q(q<>1)
对此n个数求和,得:S=(1-q^n)/(1-q)
令q=4
n=3,则S=21
n=4,则S=85
实际上,
q是平均管理幅度——一般来说,不同于“多多益善的只要执行简单动作的‘宋兵甲’”,现代企业的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需要执行复杂操作,4是一个合理数字;
n就是层级数——n=3意味着“老板-基层主管-基层员工”,n=4意味着“老板-中层主管-基层主管-基层员工”;
S是负有管理职能的员工总数。
在“平均1管4”的情况下,如果你们公司没超过((21+85)/2)名员工,则最多只应该有3个层级:老板-基层管理者-基层员工。
以上推论还只是建立在“管理者=监工”的基础上,如果换一种思路,相同的层级数将会包容更多的人数。
所以:
小公司,原本是不需要什么中层的,“小快灵”、“能和老板直接接触”这才是最大的优势。
不幸的家庭,家家相似。
很多小公司总爱走同一步臭棋:专门去大公司挖一些行政、HR的“白骨精”来做副总经理、总监、经理,来辅助管理(监视、管制)员工。这些大公司出来的,她们脑子里早已经被这些词塞满了:“服从”、“纪律”、“等级”、“制度”......
1、几年大公司经验,其实只会背制度、照章办事,你还花上几万块请她来“做管理”?你再看看你们最专业、最勤勉的员工(有些企业,恐怕还不知道啥叫真正的“专业”),他拿多少钱?
你确定要让自己的公司被“教条主义者”搞成“一座死气沉沉的坟墓”?
实在想知道“大公司的规章制度”怎么办?网上搜啊。
2、20多个人的公司,居然也是“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经理-主管-高级员工-一般员工”一路下去,小公司的优势还在哪里?这就像“打下一个街区,就一路从省长封到保长”,还要定层级、确立“礼仪典章”......这样的公司,能看得到未来吗?
3、大公司的“职责细分”之“细”,你无法想象:
知道为什么500强有“高级经理”、“高级总监”、“高级区域总监”、“高级执行总监”吗?
或者我换种问法:
知道北宋有多少个宰相吗?
太祖:6——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太宗:9——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真宗:12——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仁宗:23——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
徽宗:12——章敦、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
(来自宋朝宰相一览表)
你觉得:这些“宰相”,和秦汉时期的宰相,能是同一个“宰相”吗?
你请进来的“中管、高管”,他干的事可能只相当于文秘——你还花这么多钱供着?
那些拿了你的“超级高薪”的中管、高管,你以为他们会对你感恩戴德?恐怕只会笑你是个“冤大头”;
4、大公司的人员,“性价比”普遍不高:
对外:采购也好、销售也好、人事也好、物流也好,之所以能把业务谈成,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背靠大公司的牌子”,而非人员本身的人格魅力;
对内:大公司的“内部管理方式”都是“长期高度个性化定制”的产物,多数情况下,它并不是通用的,绝不能照搬照抄。
因而,你去大公司挖人,无论此人是对内还是对外,哪怕此人“级别再高”,这种“挖人”也是毫无意义的——非但不可能给你带来任何实际好处,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5、如果想借助大公司的人脉,大公司里唯一有效的人脉资源就是“大公司里的大股东以及董事局成员”——打工的做到再高级,也只是在打工的圈子里绕啊绕。
------------------------------------
“小公司”的“小”,更多的时候,往往指代的是“格局”——小公司已经有了“开公司”必不可少的“人脉”,所以,只要但凡懂得哪怕一点点“识人、用人之道”,它就会很快变“大”,至少它会保有“变大的潜力”;它不懂,所以还是继续“小”着,这是一种无知蒙昧的状态。
又不懂,又被“人性的弱点”裹挟,往往让真正的有识之士“退避三舍”——因此留出的空白,往往被“别有用心之徒”填补,最终活该被人骗。
如果说:大公司挥霍“人才”的后果,可能要十几年后才能看到;
那么,小公司这么做的后果,第二年就能“拉清单”了——如果“小公司”不能和“浓缩就是精华”画上等号,那么“倒闭”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1000家小公司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等同于一家大型企业——如果小公司的老板都是处于“蒙昧”状态,就一定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个就业大局,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政局稳定。
从这个角度讲,让小老板们尽快清醒起来、摆脱无知,才是当务之急。
更重要地,小公司应该有长远发展的恒心和信心:
现在的很多大公司,特别是500强,让我想起了七八十年代的国企、八九十年代的“合资厂”——听老人说,当时,进一个国企、“合资厂”,那叫一个神气,能进去的也都是有关系、有背景的。
如今呢?谁还再以“国企”、“合资厂”为荣?风水转到“500强”头上来了——然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500强”也已逐渐风光不再,“500强”的没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任何个人,都逃不过“荣极则辱”;任何组织,都逃不过“盛极而衰”。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以往那种“靠信息不对称来赚价差”的行为将越来越无利可图——而传统的“总部大楼+分机构”的业务模式,会日益显露其“僵化、笨重”的弱点,由此将越来越难以养活大公司那“臃肿的官僚体系”,最终彻底葬送大公司。
毕竟,消费者如果得知“自己付出去的真金白银有一大半是为‘大企业官僚群’买单”,一定会犹豫再三的。
我敢断言:未来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用最少的人服务最少的人”——这也是小公司的发展契机。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640020,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