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也可以在毕业以后顺顺利利地滚去搬砖。这篇文章是对我这半年来求职的一个整理和总结,里面会主要聊聊我作为一名应届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思考。希望可以给你一丝感悟。
以下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
光环决定论
在这里,“光环”指代的就是那些为人熟知的名校和大公司: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世界500强、联华宝洁……截至目前为止,光环决定论几乎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会力争送我们上最好的幼稚园,国际幼稚园最好;小学和初中也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省重点高中;进了省重点高中,目标就是顶级的985了;大学毕业后,出国的话至少要申请到藤校吧,公司的话,就算不是500强也必须是中国的一线企业吧……
为什么我们之所以挤破头脑想去名校和大公司?你们可能会说,在大公司打工福利好,待遇好,倍儿有面子。但其实背后的真正含义是,借助着大公司的光环,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获得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之后的个人发展做好更顺利、更优质的铺垫。
不论是申请夏令营summer school,还是申请出国的同学,都能体会到一点:在同等GPA水准的情况下,985、211,尤其是顶级的985高校会非常具备优势。因为所有人都普遍认同这些顶级大学背后所附带的历史意义和光环,一般来说,能考得上这种大学的学生,智商都不会差,也有能力完成更困难的学习。
这是大学层面上的光环,而职场层面上的光环,就更耐人寻味了。
我上周六跟我的一个高富帅师兄吃饭聊天,大学四年下来我跟他的关系非常好。他大我一级,现在在某500强公司里工作。他讲了一些他刚进职场的故事。
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借着公司的光环,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这种光环在谈项目合作的时候有多好使。
首先,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他们公司的同事基本上都是名校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同事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有一次去跟一个创业公司谈合作,他发现“他们部门的同事行为、打扮、说话逻辑甚至肤色都跟他们不在一个档次上。”跟这些同事共事很有压力,因为每个人都非常优秀,但也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去提高自己。
“你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会成长,都会明白一些道理,但是人跟人的差别就在于,同样是成长,有些人的成长速度是青春期速度,有些人的成长速度是发育不良速度。就这么积少成多,差异就出现了。”
他这么跟我解释。
第二点,公司的光环给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他一个小小的萌新去跟一些乙方谈合作的时候,接待他的都至少是经理级别以上的人物,不会随随便便派一个业务员去跟他谈合作。
“同样的风景,当你所在的平台一开始就很高,你一开始看到的风景就跟别人不一样,你自然思考的方式和角度跟别人也不一样。”
这货真的就是我的人生导师,说出来的话足够我咀嚼一整天。
我是在大三的时候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光环决定论簇拥者,这中间经历了非常多的实践和思考。
创业公司:很有爱,但很尴尬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一个创业公司里做项目,也正是这一份经历,彻底断掉了我抱着“改变世界,担任业内独角兽,年终分成百万”的幻想,踏踏实实地从大公司开始做起。
第一,创业公司的人际关系确实很单纯
一般来说,初创公司的人数不会超过50人,相比起大公司动辄成千上万的员工数量,每个人都会在创业公司里担任独一无二的位置,一个人坐着两个人的工作,每天都非常充实,没那么多时间勾心斗角搞办公室政治。除此之外,初创公司的职能部门不会太完善,很多在大公司需要走流程的事情,在创业公司只要某个人点头就可以自由发挥了,这就使得创业公司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高效灵活,路子也非常野。
第二、创业公司的工作强度非常可怕
我在结束完自己的实习经历后,走出公司大门的第一步就把所有同事的微信都给删了,因为我在这里做得非常委屈: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七点吃饭,吃饭完还要在公司里写报告,然后一堆人还要拉着你去开什么复盘会,东拉西扯地弄到晚上12点才肯放你回去,一天的工作时长逼近华尔街金融民工们的15小时,没有双休,然而拿到的薪水只有日薪100。每天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出错了还要挨骂。
所以我现在无比珍惜某浪的工作:没人逼着你加班,做完就走,没做完就继续做或者明天做,一切都是靠你自主决定,就算加班了,也有高质量的健身房、舒服的浴室和休闲是室让你放松。
当时我在创业公司实习的时候,有一个北大的应届生,在我离职前,跟我说,你难道不想跟我们一起改变世界么?
我微笑着说,不了谢谢,我没那么远大的抱负。
我到现在都觉得我进得不是公司,而是一个传销组织。
那个创业公司对应届生惯用的操纵手段就是,向你许诺非常多的利益:股权分红、高薪、快速成长等等。
然而实际上,“快速成长”其实就是每天15小时的工作时长,“高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法发到手的发票额度,至于股权分红,这个就更耐人寻味了: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到它上市的那一天,这个过程已经不知道浸透了多少人的血与汗,而你那时候也已经不知道去哪儿了。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创业公司没有办法给你提供足够大的平台。当你去搜索顶尖公司的招聘需求时,基本上都会要求你曾经带领过某个大型项目的推动,甚至还会指明你需要具备世界前500强的工作经验;当你想要申Ivy MBA的时候,一份一线公司的工作经验基本上能够保证你的半只脚踏入藤校;在项目谈判的时候,借着大公司的光环,你甚至可以对创业公司颐指气使……
这就是我不建议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就加入创业公司:应届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很容易被人操控。创业公司因为体系的不健全、工作的繁重复杂,使得刚进去的应届生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就直接上手非常繁重的任务,而这个过程一旦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同时。创业公司没有足够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去支持应届生的成长,未来在跳槽的时候,由于名气的欠缺很难一步到位跳到好的环境。
大公司情怀
在我浪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也慢慢总结出来很多东西。
第一,大公司的人际说复杂也复杂,说单纯也单纯
大公司的员工数量成千上万,就像是一个大学一样,你基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认识完,但是实际工作的时候,你的交流和报告对象基本上只限定在你的部门同事和领导,在一个文化健康的公司里,只要大家都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善于沟通,互相包容,也不会存在办公室政治的场景。
之所以说大公司的人际关系复杂,是因为大公司有着非常成熟的职能体系,做事情讲究流程,所以在运营一个项目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跟其他部门的人打交道:财务部、法务部、技术部等等。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跟人打交道本身就是一门修行。
第二、大公司对新人的培训都非常系统
由于有健全的人事体系,对于进入公司的新人,尤其是管培生这种项目,公司是绝对愿意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重点培养这些新人的。应届生确实是一张白纸,刚走出象牙塔啥都不懂,所以一开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再加上管培生自身的潜力和学习能力,很快就可以成为公司所希望其成为的角色,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对于公司来说,完成了一个优秀员工的培养,能为公司带来收益;对于应届生来说,吸收了公司的资源,让自己快速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
长线投资
我知道有些创业公司确实一开始薪水都会开得非常高,就是为了和大公司抢人才,但是即使是面对着这么一份offer,到最后我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大公司。
为什么?因为职位是暂时的,但是职场却是一生的。
第一,就算创业公司给出的薪水比大公司多,但是你要清楚一点:大公司给你的薪水也绝对不会低。大公司的人事部门每年都会研究整个行业的薪水机制,并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水结构”,从这一点出发,大公司给你开的薪水不可能会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第二,你要看到,大平台能够给你提供非常多的无形资源,而这是创业公司不一定具有的。你有非常多的机会靠着大公司的光环接触到行业内的一线人物;成为甲方并认识乙方领域里的优秀人物,至于到最后你能不能把这些人脉化为己用,那是你的个人能力,但如果你开始你连接触这些人的机会有没有,你谈什么人脉积累?
第三,你不可能一辈子只呆在一个公司。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跳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如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大平台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那么跳槽跳到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拿到丰富的薪水都是容易的事情。这就好像如果你本科就是985,那么你考研或者出国去到名校也不会难,因为你有名校光环加持。
好好沉下心来。我们都是应届生,少年路还很长。
共勉。
欢迎评论交流指正。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917204,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