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本报杭州讯 (记者 赵 亮) “我省民营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9%。当前形势下民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尤为严峻和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微企业承压能力弱,受到冲击更大,一些助企纾困政策小微企业获得感不强。”日前,民建浙江省委会向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民营市场主体活力》的团体提案,提出要注重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实效和获得感。
提案指出,要关注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破解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难题,政策出台要更加精准、更接“地气”。同时建议各级领导和部门,多关注民营中小微企业,重点关注和督查稳进提质政策以及企业税费优惠、用工社保、贷款贴息、研发投入支持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切实为企业减负。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暂时遇到了困难,一些行业和企业对复苏前景持悲观态度、信心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出现‘躺平’‘退缩’的消极心态。”为稳预期、提信心,提案认为,应重点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方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提案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更好结合的市场化营商环境,研究高水平市场化改革举措,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培育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
另一方面,提案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研究制定浙江省民营经济产权保护相关条例或实施细则;切实推进民营企业自身合规建设和风险防控,深入开展“法进民企”活动;积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善依法监管手段。
在此基础上,面对当前不确定性的外需环境,提案建议,浙江省还应进一步加快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自贸区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浙江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外商“走进来”的营商氛围和环境。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21/doc-imyhkrrf8371806.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