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领域的技术分析,出现的最早,在现代依然还在使用的,应该是日本米商制作出来的蜡烛图。也就是现在很多证券技术分析走势图上的最小单位——K线。在K线系统中,有很多到现在还在使用的分析方法,总得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单独一根K线的,由于四个关键价格不同而呈现不同形态的意义推断。一种是多根不同形态K线组合,由于之间的排列组合顺序和位置关系不同而做出的意义推断。
基于K线形态和组合的分析系统在K线出现之后不久就逐步通过经验和积累和案例的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体系,发展比较充分,之后没有再出现比较显著的变化和调整。
而随着现代投资体系的出现,仅仅是K线以及K线组合对市场的分析,由于时效性较短,逐渐不能满足对比较长期趋势的判断了,尤其是在欧美市场早期,收盘价位连线图使用较多的情况下,更是急需一种对整体趋势进行判断的分析方式。
于是,道氏理论就此产生了。1922年出版的《股市晴雨表》是道氏理论第一次公开的系统性阐述。由于道氏理论基于三大假设和三大定理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又将证券价格运行趋势合理的划分为短期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所以一出现就得到了市场的好评和认可。但是问题也就此出现,那就是无论短中长哪一种趋势,都会有转折点和方向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转折和如何转折,单纯的道氏理论对这一问题的做不出有力的分析和判断。

针对道氏理论这以关键不足,在1937年,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给出自己的一套分析方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波浪理论。波浪理论固定了各种趋势变动中的次数和一定的幅度,也就是说,短期趋势如果走完一个五浪上涨,那么由它组成的中期趋势就完成了一个浪位的上涨,一个短期趋势如果走完一个三浪下跌,那么由它组成的中期趋势上看,就完成了一个调整浪。通过层层推递,来判断市场是否进入一个趋势的转折点。
后来针对一些八浪周期解释不了的情况,有做出了一些修正,同时对转折点的解释加入了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的考虑。
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那就是数浪的主观性太强,即使加入了相对客观的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的考虑,波浪理论依然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色彩,经常出现有几个分析者就有几种数浪结果的情况。
还有比较关键的两大问题,一是艾略特本人是会计师出身,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关于他使用波浪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有说服力的操作结果。同时波浪理论是对道琼斯指数的历史走势结果进行总结为主而产生的,艾略特本人就明确指出过,这套理论不适用于个股的研判。
所以在国内如果遇到说自己掌握了波浪理论秘密和精髓,而没有使用任何重大修正方案,就直接把波浪理论应用于个股走势研判的所谓分析大师,直接就将其视为骗子,基本上不会冤枉这种所谓分析大师。
江恩理论的优势在于,它不同于主观的数浪,而是在走势图中事先按照一定标准画好支撑线和压力线,一旦画定,基本就不再随着价格的涨跌而变动位置,之后通过价格和这些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趋势转折点。相对于波浪理论,客观性大大提升。
而江恩对时间周期的思考也是一项重大贡献,但是因为江恩在解释自己的理论的时候,说法往往很玄奥,对于普通投资者的学习和研究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同时大家会发现,江恩的角度线,外接圆,时间轮等,不是离开走势图单独进行推算,就是全部尺规作图,几乎没有现代指标指标中那些曲线指标的身影。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通讯手段和计算机的使用,图表都是手绘的,所以做出的支撑线和压力线都是尺规作图就能完成的直线和圆。甚至连单日总成交量在那个年代都没有办法有效统计和使用。
由于江恩理论中支撑线和压力线的相对客观性,以及对时间的充分考虑,同时江恩自己又在股票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中有良好的获利记录,所以江恩理论一直是无数人追捧好研究的对象。
但是,有优点一样有缺陷,尺规作图有时代局限性的同时还是不能完全排除人的主观因素,一条的线的起点和经过位置的考虑还是由人来决定的。同时玄而又玄的时间描述,也让很多追随者摸不到头脑。
所以如果有所谓分析大师自称把江恩理论使用到炉火纯青,而我们观察其作图依然恪守上世纪初期的尺规作图,而对现代化指标呲之以鼻的话。那么这个所谓大师对投资研判领域的死板也暴露了其思维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对于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为什么到艾略特和江恩之后,投资领域再没有出现宗师级人物?也没有了新的体系出现?
其实关键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的登场和基本面分析的鹊起。到了上世纪后半段,投资机构的兴起和经济学者于金融学者对投资市场研究的深入,像江恩这种个人投资起家和艾略特这种业余研究者逐步被取代。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出现和成功,标志着基本面时代的开始,加上机构投资的资金量巨大,技术分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巨量资金投资的需要,同时基本面分析和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在学术上的交叉和联系,而且能满足巨量资金长线投资的需要,逐步成为投资分析领域的主力。而金融机构对技术分析也开始借助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以及先进通讯手段,演变为新指标的发明和应用,而不在是仅仅针对价格走势做文章,出现了MACD,KDJ,BOLL等比较综合性的新型技术指标工具,对工具的发明和运用替代了之前的一些技术分析手段。
所以技术分析宗师级人物就不再出现。
但是个人投资者来说对于资金量相对金融机构较小,投资时间长度相对于金融机构较短的情况下,技术分析依然有着重要作用和强大魅力。
所以在中国股市成立之后,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分析系统和手段,于是中国股市的技术分析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缠中说禅为代表的,波浪理论派。一派是以殷保华为代表的江恩理论派。还有一派是比较杂乱的使用各种新技术指标,近期那种有效就使用那一种指标的混合派。
其中缠中说禅将波浪理论从死板的数浪中挣脱出来,同时用现代交易软件提供的实时的不同分时周期进行修正。构建了比较有效的能系统性分析市场的缠论。
而殷保华这边,把江恩的支撑线和压力线从原来的尺规作图中平移到现代化新技术指标构建的走势图中。对支撑线和压力线的参数设置进行了大调整。比较好的顺应了市场的新情况。
而另外一派始终处于杂乱无章之中。价格通道,趋势型指标和超买超卖指标等没有固定原则的混杂使用。几乎没有出现比较自洽的研判系统。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3718,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