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教育技术专业介绍及发展前景浅谈

头像
小财

(封面图片是从四川巴郎山顶的垭口眺望四姑娘山,照片拍摄于2016年8月8日08:38)

(本文已加入“维权骑士”(http://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最近突然收到很多知友的咨询,问我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毕业生发展前景及申请事宜的问题。教育技术在知乎一直是个小众话题。突然收到这么多位朋友的咨询,我还是有点受宠若惊。一直想写篇专栏文章,却一直没想好写什么。借着这次这么多位知友提问的机会,我就写篇有关这些问题的专栏文章好了。

第一次写专栏文章,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系读博士。2008年6月我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英语专业毕业。毕业后去了新东方杭州学校工作至2014年6月。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过了一个间隔年,主要是自我学习和到处旅游,同时也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给人上一些在线课程。2015年8月来美国留学,先读了两年教育技术学硕士,2017年8月起开始读同专业的博士。我的研究方向包括:教育游戏、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工程学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在线教学设计。

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就是语文好、数学差。到了中学,偏文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因此,我大学也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文科专业。不过,虽然我学习上偏文科,但兴趣爱好上却一直喜欢计算机。1999年,我们家买了第一台电脑。我第一次见证了一台兼容机是怎么从部件挑选、购买再到装机、装系统的全过程。此后直到现在,我一直很喜欢电脑。我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以硬件选购、组装、软件应用为主。

大三第二学期时,我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查论文时,偶然间看到了“教育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两个名词。原本我以为读了英语专业,这辈子就只能从事文科类的工作,比如教学、翻译等。结果,这两个名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思路和视野。从此以后,我就迷上了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专业起源

关于“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介绍很多。我所写的只是个人所知和理解。大家还可以再上网搜索更多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知乎用户

的文章: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最早被应用于军队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军事训练的效果。后来又被应用到了医疗培训中。再后来又扩展到了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企业培训中。国内教育技术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最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电教人员(参考阅读:

)。所谓“电教”,指的是电化教育,说白了就是使用用电的设备来上课。当时的课堂里,哪些设备是用电的呢?除了电灯(哈哈),还有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等。当时,我国很多老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都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这些设备,因此就需要电教人员协助老师们来设计课程并使用这些设备来授课,相当于现在的“校园技术支持人员”。但到了今日,老师们使用技术设备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电教人员的作用比之过去就大大下降了。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开设电化教育的专业纷纷把名字改成“教育技术学”,并把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设置为为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为教育局或电教馆培养电教人才、为新闻传媒机构培养媒体技术人才等。遗憾的是,这一人才培养定位较少地考虑了当今社会企业,尤其是教育科技公司、在线教育公司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如今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一些高校发展缓慢,甚至被撤消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

当初告诉朋友们我要去美国读教育技术学时,就有不少人问我“教育技术学”是学什么的。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教育技术”这个词时,会自然而然地把理解的重点放到“技术”上去。没错,这里的“技术”二字包含了普通人对技术的理解,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所以我们的确会学习或研究这些技术。但不要忘了,还有“教育”二字呢。放在教育环境中,我们学习或研究的是一切能为教育服务的技术。换句话说,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都是为教育或教学服务的技术方法或技术工具。

我个人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是这样的:这是一门利用各种技术方法或工具支持教育、教学、培训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并尽可能提升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和测评精度的跨专业、综合性学科。这里的“技术”有方法和工具之分。技术工具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实体化的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对其进行直接操作。比如,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软件、网站、手机应用等就是技术工具。这也是大家听到“技术”二字时最能直接想到的东西。技术方法则是指概念化的技术,不一定能直接看见、触摸,但却是一系列知识、概念、原则、步骤、流程、方法的集合,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对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教育、教学、培训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比如,教学设计模型、在线授课技巧、测试评估原理、演讲技巧、项目管理方法、软件开发流程、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再久远一些,如何生火、如何使用文字/符号、造纸术、印刷术等都属于技术方法。

因为是跨学科专业,所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光是基础理论就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往下一级,教育学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测试学理论等。再往下一级,学习理论又包括行为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继续往下,认知学习理论又包括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信息加工、情境学习、分布式认知等分支理论。除了理论,还是教学设计原理、技术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技术工具的操作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学专业最主要学习的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思考要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具体点说,教学设计包括了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点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任务分解、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工具选择/制作、教学材料(教材)研发、教学原型展示、可用性评估、教学效果测试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有些人会把教学设计与老师们的备课划等号。严格来说,备课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具体点来说,备课是在确定了知识点、教学目标、教材、考核标准的前提下,由授课老师决定如何呈现这些知识点,如何通过语言、例子等把知识点解释得更透彻,以及配以何种课堂活动、课上练习、课后作业等。那么,教学大纲、知识点、教学目标、教材选择、考核标准是由谁确定的呢?就是由负责教学设计的人确定的。这类人叫教学设计师。因此,备课是更加细致、微观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本身要处理的问题和环节则多得多。

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编程能力很强吗?

很多人问我教育技术专业要不要编程能力很强,平时要不要写很多代码。这要视个人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需求而定。我们这个专业,有代码能力非常强的学生,软件开发、游戏开发都不在话下;也有会轻度前端编程的,比如网页开发、H5交互、数据分析等(像我就是这一类);也有不会写代码,专心做教学理论研究、教学设计、原型开发的。所谓“原型”,也可以理解成“模型”。举个例子:我要设计一个学习托福词汇的手机App。我需要先思考:这个软件的目标用户是谁?作为一款学习型App,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需要安排什么内容或设计哪些功能?最后,我如何在App中检验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事先构思清楚,然后才能交给程序员进行正式开发(写代码)。由于程序员并不知道我脑海中的手机App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需要做出一个样子,或者叫视觉模型,让程序员知道这个App长什么样、具备哪些功能、在哪个位置有什么按钮、哪里显示文字、哪里显示图片、视频等。这个“样子/视觉模型”就叫原型。而从思考到做出原型的全过程,就是设计。

那为何这个专业还称为“教育技术专业”而不是“教学设计专业”?因为比起其他教学设计类专业(比如课程与教学专业/Curriculum & Instruction),我们更多地将技术手段用于教学设计。既然要使用技术,自然要对技术的特点、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有所了解。因此,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才要在学习教学设计方法的同时,经常钻研各种技术。实际上,这种“钻研技术”主要是研究技术工具有哪些功能、技术方法有哪些用途、这些功能或用途又可以如何服务于教学或培训,并不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样需要大量编程去开发软件、创造东西。所以,对技术有莫名恐惧感的文科同学也不用太担心。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得“杂而不精”?

不少人(尤其是国内的在读本科生)觉得教育技术专业学得很杂,却对教育、技术都是浅尝辄止,均不精通。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也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同学是真的这么觉得,还是人云亦云,别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也就这么觉得了。

实际上,本科教学提供了学生们一个绝佳的认识本领域的机会。教育技术学通常开设大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正好可以帮助本科同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以便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读博,都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如果我们多看一些专业,只要是跨学科的专业,几乎都存在“学得很杂”的情况,比如商务英语、工业设计、医疗心理、学习科学、通信工程、生物工程、游戏开发等。

另外,教育技术专业是一个非常需要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诚然,国内本科阶段就设教育技术专业,而本科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仅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与IT技能,因此的确难以深入理解教育和技术。但如果本科生能在学习各种课程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教育实践,去教育公司参与实习或兼职工作,从工作实践中领悟教育技术学的知识、理论、技术可以运用在哪些领域,以及如何运用,则会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进而摆脱觉得本专业“杂而不精”的想法。有许多人在读本科时觉得本专业(不限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得“杂而不精”,但到社会上工作几年后再回想自己当年修过的课、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会发现很多东西都非常有用,并且能被运用于多种不同的领域。

我国已经决定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于教育技术人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人工智能本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但是,通过学习、研究和利用人工智能,教育技术人也可以尽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升级教学设计的方法、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

教育技术系学生所学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原则,以及紧跟时代脚步的一些技术能力,正是公立学校、各大传统培训机构、新兴教育科技公司以及开展教育培训业务的互联网公司等所需要的。公立学校、传统培训机构需要的是新的技术、理念以及能具体实施这些的人才;而以技术为主导的公司则需要的是正确的教学理论、严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同样能具体实施这些的人才。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做到二者兼备,前途不可限量。

教育技术学的科研成果不落地?

也有一些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抱怨教育技术学的科研成果不落地、不接地气、没有实用价值、对教学实践不能产生影响,甚至一些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学者都是“拍脑袋”做的科研。有没有学者是“拍脑袋”做科研的?肯定有。但是否“都是”这样?肯定不是。

学生得出“科研成果不落地、不接地气、没有实用价值、对教学实践不能产生影响”这一结论,是基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以及对科研的误解。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在理解科研时,通常觉得科研项目做了以后,就要立即对现实产生影响。否则,做科研有何意义?而实际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产物需要时间,未必能马上对现实产生影响。学术界做科研就像一群人一起建长城,每一个学者的科研成果都是长城上的一块砖。每做出一点成果,我们就相当于往城墙上垒一块新砖。但是,在一堵城墙建完之前,它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而科研也是一样。并不是做出一小点成果,就能立即对现实产生影响的。一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往往是由该领域的学者,甚至几代学者们通力合作的结果。这些成果要转化为现实应用,并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需要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时间。比如,目前行业内非常红火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技术,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研究了大约40年后,在计算力的加持下,才出现了目前的短暂兴旺。当目前这点人工智能的理论储备用完后,人工智能技术会再次转入“冬天”。为什么各国现在大量招收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因为若想要再次储备理论知识,需要在大量相关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下一次突破作准备。而谁掌握了更多的关于下一阶段人工智能的理论知识,谁就更有可能获得未来几十年后的世界主动权。

教育技术学领域也是一样。就拿这次新冠疫情中的在线教学来说吧。国内的大中小学,以前没有开展在线教学的习惯,因此老师们普遍没有在线教学的授课经验,也没有事先把大量教学材料上传到网络上,很多学校甚至没有统一的在线学习管理平台(LMS)。这次疫情期间,国内几乎是在2-3周内让大量老师都从线下面授教学转化为完全线上教学,老师们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只是经过简单的几天甚至几小时的培训就强行上岗。这并不完全是科研成果不落地导致的问题,而是国内在实践准备上存在不足。在线教育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了。现有的在线教育科研成果中有提到诸如“在线教学是需要专门设计过的,不是直接把线下课堂搬到网上就可以了。”或者“在线教育中的教师是需要专门培训过的,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适应才能变成合格的在线教学教师。”但国内这次可能真的来不及让老师和同学们准备那么多。

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们,尤其是本科生们,看到的则是:我们研究了那么多年的在线教育,结果这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不还是出现各种问题?于是,这些学生们发问:“我们研究教育技术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些人的观点更绝对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根本就不应该存在!”那我们真的应该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从此不做相关教学和研究了吗?

另外,我们还需要区分“做科研”和“做决策”的区别。做科研的人,最主要的职责是把问题弄清楚,把结论写明白,把建议提出来。但科研并不能代替决策。也就是说,一项研究成果(比如:虚拟现实学习环境能大幅提高学习者的沉浸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再好、证据再充分,科研人员也只能建议相关部门采纳,但并不能代替相关部门直接开始实施。而做决策的人,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难度,换用虚拟现实学习环境需要培训多少老师?比如健康,虚拟现实学习系统会对学生们的视力、听力造成何种影响?比如习惯,老师们(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师们)能适应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吗?比如经济,贫困地区的家庭或学校能买得起虚拟现实学习设备吗?还是拿这次新冠疫情中的在线教学举例。过去几十年的在线教育研究已经把如何形成优质的在线教育研究得非常清楚了。但这次疫情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很多人,包括相关部门都没有准备。当我们过完年,准备开学时,疫情正肆虐得厉害。相关部门决定把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直播课。虽然科研成果有提出建议说线下老师转型线上授课需要几周的培训、需要重新设计课程、需要配备技术支持人员、需要统一的学习管理系统等等,但相关部门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帮老师们、学生们准备好这一切?如果有,准备好这一切的成本是多大?这些是决策者们考虑的事情,科研人员能做的很少。所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完全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锅。

教育技术专业毕业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学在国内不算热门专业。虽然开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少,但整体专业发展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好。很多人担忧从教学技术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因此对这个专业多有怨言。其实,在我看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非常好的出路和发展前景。从学业上来看,教育技术专业可以作为文科专业学生向理工科专业转型的过渡。虽然这样做的人比较少,但这种转型确实存在并且可以成功。我自己本科专业是英语,在教育技术专业学习了两年硕士课程后,成功地申请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项目。从职业发展上看,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选择更多。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教育技术专业”,其中罗列了多达27条该专业的就业方向。

图2 - 百度百科中罗列的教育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当然,这么多的方向,并不是每个都靠谱。在我看来,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去公立学校、政府部门工作外,最靠谱的恐怕还是去如今数量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科技公司。虽然国内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实与实际社会需求不符,但这并不说明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所教的内容也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也都在课程和研究项目层面不断做改进,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技术设备。再退一步说,即使学校不开设符合时代的课程,学生也可以自学。

关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在知乎的两个回答:

对于在美国就读教育技术专业、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工作的朋友,大家可以读一读知友

的一个回答,非常有参考价值:

教育技术学专业举例

以我所就读的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给大家展示一个教育技术系的课程设置和研究项目。

我们系的教育技术专业不设本科学位,只设博士、硕士、专家(Specialist)三种学位/学历。博士项目为混合式学习,即大部分课程为面授,小部分课程为在线授课。硕士项目和专家项目全部为在线授课,这一点与国内对于出国留学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后面会详述。

课程方面,要修的课包括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系统设计、在线课程设计、测试评估原理与设计、计算机支持下的多人在线协作教学活动设计、计算机支持下的多人在线协作平台设计与开发、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基于游戏的教学设计、交互设计、网页开发等。如果是博士生,还要修方法论的课,以便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应用统计学概论、教育与心理测量基础、广义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质性研究、过程分析、案例研究等一系列定量或定性研究课程,以及主题研讨课(Seminar),即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论文阅读、观点讨论,比如人机交互、教育技术趋势与问题、人类信息行为等。所有课程都是项目式的。也就是说,课程并没有传统的考试、测验。所有的作业和考试都通过一个个项目作品的形式来提交。完成一个项目,短则几天,长则一两个月。

授课形式方面,面授不必多说。主要是在线课程。上面说了,硕士项目和专家项目全部为在线授课。这里的在线授课,并不是在线同步授课(即教授与学生通过视频直播进行授课),而是在线异步授课。所谓“异步”,是指教授事先将课程大纲、阅读材料、学习资源、作业要求等全部上传至学习管理系统(LMS,如Canvas、Blackboard、Moodle等),再由学生登录学习管理系统,自行阅读、观看学习,进行在线小组讨论,并按要求完成指定的作业。学期当中,教授与学生并不见面。但教授会通过邮件、站内信、讨论回复等方式与学生保持沟通或提供指导。当然,在必要时,教授也会安排在线同步视频会议,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种异步在线课程与国内高校中的慕课上课方式比较相似。

研究方面,我们系的研究项目主要涉及可用性评估、游戏化教学、STEM教育、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等。典型的研究项目有:

1)IE Lab,全称是“信息体验实验室”(Information Experience Lab)。我在这个实验室工作了3年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是为客户的网站、软件、手机App提供用户体验和可用性评估服务。客户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政府部门、创业公司等。所谓“可用性”是指一个产品的设计是否规范、界面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让用户觉得好用、易用等。IE Lab是一个对外盈利的研究项目+学生实习基地,年收入约8-12万美元。每个评估项目的平均收费为4,000-10,000美元不等。这个价格与同类型的商业公司相比非常有竞争力(欢迎各位联络洽谈^_^)。实验室网址:Information Experience Laboratory

2)LeXMizzou,这是我参加过的一个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内容是设计和开发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增强现实(AR)游戏,并研究这类游戏对教育、培训的作用。我们主要通过ARIS和GuidiGo游戏设计平台设计基于Google地图的“校园游”游戏,然后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运行这些游戏。玩家(学生)需要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行走。每到一处特定地点,iPad上的游戏软件会根据GPS信号,给出相应的提示、问题、任务、挑战、奖励等。项目资金为25000美元,目前项目已经结束。项目网址:Learning Expedition at Mizzou - LeXMizzou

3)MakerSpace,这是我导师的创客实验室,但我并没有参与。Maker Space,顾名思义,就是国内所说的“创客空间”,主要通过3D建模、3D打印、激光切割、数码车床等来进行STEM教育研究。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程学院学生及中小学科学教育老师,研究内容是通过开展3D建模、3D打印课程来实施科学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并检验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多大。此项目资金大于20万美元,并与卡塔尔的中小学建有合作关系。项目网址:MU I.C.E. Lab

4)MissionHydroScience,这是一个基于游戏的教育项目,我没有参与其中。它的研究内容是开发一款以寻找水源、检测水质为主题的教育游戏,让玩家(中小学生)理解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知识。比如,玩家会被要求在游戏中挖一个坑来储水。玩家被允许多次调整坑的形状来达到最大储水量(类似于《模拟城市》中的地形调整工具)。此项目资金为274万美元。项目网址:MU Lab for Educational Games

5)eMINTS项目,这是一个为期3年的项目,项目资金为2240万美元,将为美国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的STEM教师和相关课程的学生提供先进的教育技术方法、设备、培训等,并研究这些方法、设备、培训等如何提升了教师或学生们的STEM授课或学习效果。项目网址:eMINTS

6)TELL,全称是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 Lab,我参与在其中。这是一个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教育游戏方法来打造在线三维虚拟学习环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并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开展过基于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的新生始业教育(Orientation)、虚拟现实教学设计课程、虚拟现实毕业典礼(Commencement)等。实验室网址: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ing Lab

教育技术专业申请

我没有在国内读过教育技术系,但在2008和2014年分别申请过10多所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系,2017年还申请到了本专业的博士项目,所以这里所介绍的主要是申请美国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情况。

美国大学开设教育技术专业不算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派和新兴派。传统派以印第安纳大学、佐治亚大学、密苏里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普度大学等为代表,新兴派以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为代表。具体可以参考

的回答:

大部分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系并不招本科生,只收硕士生或博士生。201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系以面授为主。2010年起,开始出现采用混合授课模式的教育技术系。2013年起,部分学校的教育技术系开始在硕士项目中试行全在线授课。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教育技术系开始把硕士项目变成全在线授课形式。而一些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系甚至还推出了全在线授课的博士项目。

美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对于本科专业没有硬性要求,即便本科毕业直接申请博士项目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申请硕士项目的话,GPA要求在3.0或以上即可;申请博士的话,则要求在3.5或以上。托福要求80-100分,视学校而异。GRE要求语文+数学310-330,写作3.5-4.5;部分学校的硕士项目不要求GRE成绩。文书方面,大部分学校都是申请表一份、个人陈述一篇、工作或学术简历一份、推荐信三封,小部分学校会要求写作样本(比如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不过现已不开教育技术学专业)或编程能力证明(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

总体来说,申请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并不是很难。除了部分顶级名校的项目外,大部分美国学校的教育技术系申请难度只居中等。

读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奖学金吗?

奖学金要视学校的资金情况而定。以我所在的密苏里大学为例,学校优先保证博士生有全奖,但在资金充裕时也会考虑为硕士生提供全奖或半奖。所谓“全奖”,通常不是直接发一大笔钱随你怎么花。那个叫Fellowship,通常不低于3万美元,但申请难度非常大、竞争激烈,而且通常与你的博士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挂钩。凭空申请到的可能性很小。

比较常见的“全奖”称为assistantship,是一种服务性奖学金,有Graduate Assistantship(GA)、Teaching Assistantship(TA)和Research Assistantship(RA)之分。它们的共同点是,一般都包括免学费+免保险费+每月生活补助+学校商店/餐厅优惠。其中,RA的生活补助通常略高于TA和GA。所有免去的和补助的加起来,基本能覆盖一个学生在美国一年的开销,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全奖”。至于为何称为“服务性奖学金”?因为要获得这种奖学金,需要为学校或教授工作,通常是一周工作20小时,才有可能拿到这样的奖学金。如果一周只工作10小时,那只能拿到“半奖”。另外,学习成绩也要保持在B+或以上(GPA3.5或以上),否则随时可能被取消全奖。

普通奖学金(Scholarship)通常在200-3000美元之间,大多由校友捐赠成立,需要每年单独申请。

大部分美国大学教育技术系的硕士项目都是2年制,但允许最长3年读完(比如我的学校)。硕士项目普遍以上课、完成课程项目为主,没有发论文及其他要求(研究型硕士除外)。博士项目则为5年制,最长8年完成。博士项目除了上课,还要参与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写论文发论文、给本科或硕士生上课或协助教授上课等,要求比硕士多很多。

部分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属于STEM专业(原本我以为所有教育技术专业都是STEM专业,其实不是。感谢

的指正),毕业后OPT实习期最长可达36个月,也就是3年。毕业后可去高校、中小学、政府部门、企业HR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科技公司、IT企业等。就业种类与国内差不多,但由于美国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的认可度要比国内高很多,所以我们专业在美国的就业要比在国内好很多。

教育技术学专业属于STEM项目吗?

一个教育技术专业是不是属于STEM,并不是看专业名称里有没有“technology”之类的词,而是要查询该专业的CIP Code,这个可以给一所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发邮件查询;如果手头有I-20表的话也可以自查。获得CIP Code后,对照

中的CIP Code查询是否属于STEM。

例如,如果一个教育技术专业的CIP Code是13.0501,那就是根正苗红,属于STEM;有些教育技术专业也可能被归在30.3101(“人机交互”专业)下面,比如密苏里大学的教育技术博士专业,那也属于STEM。

图片来自我的博士 I-20表,CIP Code为30.3101,属于STEM

相反,如果是13.0101,那就是归在了“教育大类”专业下面,不属于STEM;如果是13.0301,这是归在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下面,也不属于STEM。

图片来自我的硕士 I-20表,CIP Code为13.0301,不属于STEM

以上这些,选教育技术专业时要看清楚。当然,也有一些牛人,能把原本不属于STEM的教育技术专业变成属于STEM,如何操作请看这篇文章:我是如何促成自己就读的硕士项目转为STEM的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09094,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