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为湖北水利建设“保驾护航”

头像
珠珠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武汉2月17日电(记者郑璐)一辆辆运输车在工地往来穿梭、一台台挖掘机在现场轰鸣作业……新春伊始,在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右岸的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从基坑开挖到边坡支护作业,各方配合有序,建设进展迅速。据了解,今年2月中旬,引江补汉工程将进入出口段主洞施工阶段。

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负责建设运营的引江补汉工程,于2022年7月正式动工,可研批复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设计施工总工期9年。它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也是我国在建单洞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长距离引调水隧洞。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输水线路总长194.8公里,其中输水隧洞长194.3公里,为有压单洞自流输水。”南水北调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工程建成后,将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调水量,同时可向汉江中下游、引汉济渭工程及沿线补水。

作为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两个“大水缸”,把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紧密相连,有效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对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增强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稳定性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钮新强告诉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发展等的推进,以及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受水区供水水源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受上游来水形势变化及汉江流域用水需求增长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稳定供水的能力亟待提升。

据了解,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中线北调水量可由一期工程规划的多年平均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两大水库联合构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可连通长江、汉江流域与华北地区,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与此同时,引江补汉工程还将为引汉济渭实现远期调水规模创造条件。汉江上游引汉济渭工程年均引水量可由近期的10亿立方米增加至1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关中平原供水安全。此外,每年还可向汉江中下游补水6.1亿立方米,工程输水沿线补水3亿立方米,大幅提高汉江流域及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

扩大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大项目离不开金融工具的支持,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往往对资金量要求较高,一些项目往往因为缺乏资本金进度缓慢。2022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后,农发行湖北省分行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成立基金申投工作专班,聚焦地方区域性、标志性、影响大的重点项目,做好融资融智服务,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立足当地产业实际与需求,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差异化信贷政策,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助力稳经济大盘。

“通过成立大客户服务领导小组,我们实现了‘一企一策’,差异化、个性化、一站式服务,高质量服务好引江补汉工程这样的国家重大工程。”据农发行湖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支持该项目建设,该行申请了总行特别授权,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为项目提供全方位融资融智服务,审批贷款130亿元,投放农发基础设施基金10亿元,有效解决了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难题,为湖北省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资金的引领性支撑,犹如活水润泽,疏通项目建设堵点。“目前政策性资金已落实,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降低了融资费用,促进了工程建设。”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丹江口建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大水利工程,为稳投资、促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水利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10893亿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5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5万人。作为水利大省,湖北更是充分发挥重大水利工程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多的优势,积极拉动有效投资需求。2022年湖北省水利投资逆势奋进,完成投资597.5亿元,增幅达53%以上,其中,使用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占比近四成,全国排名第三。今年湖北谋划实施22个重大水利工程,争取水利投资总量达到625亿元,同比增长25%,继续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编辑:王春霞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17/doc-imyfywyp2037115.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