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电商平台如何做用户增长

头像
小财

由于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用户增长这个概念越来越火。和传统的AARRR模型(用户获取、提升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自传播)不同。国内的电商公司对用户增长更侧重以下三个层面:用户拉新、用户转化、用户留存;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用户拉新

主要关注新用户的获取,主要的考核指标:App设备的激活数;

主要手段:

1. 渠道投放

1)通过在其它网站投放广告,引导下载App;例如,头条、爱奇艺;重点关注带来用户的价格(渠道的激活成本),目前在App投放中主要是按照实际带来的激活量来评估渠道的好坏。

2)导购网站引导;这其中既有返利给用户和平台的,比如返利网;还有主要返佣给平台的,什么值得买。

渠道投放是比较简单粗暴的花钱买用户,除了关注单个用户价格(激活成本),还要考量渠道带来用户质量的好坏,渠道是不是和产品定位相符。

头条中投放的广告 &什么值得买引导的下载App页面

2. 厂商预装

主要指的是手机出厂时的预装在手机中的App。此类预装如果需要精准化,是需要针对不同的厂商不同的机型,选择最具性价比机型去预装。同时,观察不同品牌,不同机型对App使用和卸载状况。比如,针对千元机,拼多多相对于京东的收益可能就比较高。在预装后,要和厂商沟通,有没有后续引导激活的策略,毕竟激活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方法有定期给安装未激活的App下发推送,当然会引起用户卸载,所以要考虑好相应的文案和利益点。

3. 应用商店合作

这里包含应用商店的广告,比如banner位、搜索的广告位;还有类似传统搜索sem的优化,例如搜索京东、结果同时展现苏宁、拼多多;还有推荐的App榜单等。

搜索拼多多出现头条、一淘 &今日推荐排行

4. 裂变类活动

这种类型大家见到的就比较多了,尤其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几乎大家都有被要求帮好友助力,点赞等。比如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砍价、天天领现金、助力活动、老带新等,都是带有拉新和拉活的目的。当然随着微信监管的日益严格,目前主要手段是先引导到小程序,再通过小程序转化到App。

从小程序到App的引导通常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通常采用小程序客服消息给用户发送下载链接;间接的方式可以通过给用户发App专享券的方式,引导用户主动下载App。

关于裂变类活动,目前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思路和玩法,而且诞生了很多以专业做分享裂变活动为主的toB类公司。包括活动设计、程序开发、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流程。

每日优鲜邀请新人助力免费拿

5. 线下推广

最早的线下拉新是最常见的,往往通过线下地推的方式,每下载一个App,送一个小礼品或者直接返现。这种方式,可以很快的且实际的接触用户,业绩好衡量,但是很多时候会变成无脑的烧钱,尤其很多用户只是为了奔着下载app的奖品而下载;后续并不会成为真实的用户。同时很多时候考验实地场景情况,比如现场没有wifi,或者下载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包含各种线下会场,如xx会、音乐节等会场。同样的问题,还是要做到能够很好的吸引用户,考虑用户和产品的匹配度,核算好单用户成本和活动成本。

线下音乐节参与活动下载App得礼品

6. 互相引流

指两个App互相合作,通过本App给别的产品用户发放权益,引导本平台用户下载其他App,同时别的App也可以引导其用户下载本App。比如滴滴和京东合作,用户在打完车以后,输入手机号,就可以根据用户的手机号发放京东优惠券,这里通常根据用户的新老情况发放不同额度红包,比如针对京东新用户,可以发放10元无门槛红包(App专享),并引导下载App去使用;

以上,简单的列举了一些常见拉新的手段,当然对于拉新来说,大部分手段是通用的,对于大部分toC类产品都是可以复用的。这点重点是要考虑好以下两点:

1)所采用的手段是否符合App的定位。比如对于头部前2-5的电商类App,针对特定的机型做预装效果就比较理想。而特别小众的电商App(比如必要、毒)就不适合做预装,即使价钱比较低,从数据层面看也会有高卸载率和低激活率。

2)核算好每一个拉新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局限于看每个用户的激活成本,尽管这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去观察用户首单完成率、三单完成率、首单用户价值等,多维度的去衡量这个渠道的是否合算。

二、新用户转单

主要关注新用户的转首单,主要的考核指标:日转首单人数;

主要手段:新人权益;主要包含:

1. 新人权益内容

比较常见的有:新人大礼包、新人价商品、新人1元购、新人首单全额返等;

这其中针对目标性较强且偏理性用户,主要是通过新人大礼包转化,发各种类型的券,用户挑选空间大;

新人价商品、1元购、首单全额返主要针对目标不明确且对价格敏感性用户,通过首单的价格刺激促进转化;

京东新人礼包 &天猫新人礼包

2. 新人权益入口展示

  • 首先包括展示的入口:首页(包括弹窗、楼层)、个人页、商品详情页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位置;其实展现的位置,展现的方式;比如是单图楼层、还是弹窗、还是悬浮窗等;
  • 新人权益的精细化运营:按照平台维度区分(比如小程序和App区别)、按照用户是否登录区分展示(促进登录)、按照用户是否领取新人礼包展示(可以展示其它权益)、按照用户地域、性别等画像分别展示不同的新人券、新人商品;
京东&拼多多&天猫新人首页展示

3. 交易链路针对新人优化

全链路的新人价商品;在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结算页都让用户感受新人专属身份;

京东新人价商品在商品详情页和购物车页展示

总的来说,用户转单就是通过利益或其它手段快速完成用户的首单转化。这也就是增长黑客中所说的“啊哈”时刻。在完成首单的同时,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对于负责该业务的运营和产品同学来说,需要知道新用户对产品诉求是什么,针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策略。根据每一个平台具体的定位,采取不同的策略,考虑整个首单的转单成本,同时要追踪转单用户的后续表现。

三、用户留存

主要关注用户是否可以持续的访问和持续的复购,考核指标:月留存率;

主要手段:

1. 用户触达

主要分push和短信;

1)Push

最重要的拉升DAU的抓手;衡量指标:DAU贡献度;点击UV;

Push可以分类3类:运营推送类、算法推送类、场景推送类;

  • 运营推送类,主要是通过运营来圈选人群和所要推的内容、活动;主要的关注点是推送的文案和商品(活动)是否有吸引力;
  • 算法推送类,主要分为通过人找商品和通过商品找人两类;前者是运营同学圈定了商品或活动,根据算法推送给最合适的用户;后者是选取活跃用户,根据个性化推送相关的商品,这里的文案模板主要是固有模板,比如“猜你喜欢xxx“,“大家都在买xxx“。
  • 场景类推送,这类主要是指当用户符合某种条件时触发推送。主要分类两类:偏功能类、偏营销类;功能类比如物流通知,优惠券到账通知;营销类,比如购物车降价、每日签到提醒等。
淘宝的算法模板推送&网易严选优惠券到账提醒

对于Push要从送达和点击率角度去提升。送达主要是看各个厂商的通道是否通常;在恰当的时机引导用户开Push,点击率主要是不断的完善算法和文案。这里的算法主要说的人或匹配。这就需要给用户打足够多的标签,做到足够的用户细分;文案模板可通过不停的测试找到点击率较高的模板,同时要避免模板太少,经常重复。

2)短信

短信和push相比,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此只有一些特殊的场景和业务需要做营销时会考虑;大体也分类两类:

  • 偏营销类:比如最近7天没有来访,需要给用户发送召回的短信;最近加购的冰箱降价了,需要给用户发告知短信。或者最近有xxx大促,告知用户。
  • 偏功能类:比如订单已开始配送,请注意查收;你的退货申请已通过,请寄送货物给店家。你的x豆已到账xxx,请到App查看等。
京东营销短信&盒马的通知类短信

2. 积分体系

积分体系作为比较传统的留存手段,其实和线下超市类似,通过积分兑换的礼品的手段,促进用户多次复购。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不可抵现的,比如淘宝积分;一类是可以抵现的,比如京豆。

积分来源:购物、每日签到、营销活动;

积分消耗:兑换商品、兑换券、抽奖、购物抵现(类似京豆、苏宁云钻)。

在传统积分商城基础上,目前常见的玩法是采用游戏化的手段包装了一层。比如多多果园、京豆的种豆得豆。这种玩法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相对传统的积分商城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比如在多多果园种水果,最终就会邮寄一箱水果。虽然传统积分体系也可以积分兑换水果,但是缺少了用户的参与感。人们对自己参与付出而获得了东西会更加重视。

京东京豆页面&淘宝积分商城
种豆得豆&多多果园

3. 会员体系

会员体系主要包括传统的会员体系和付费会员。传统的类似京东的京享值、淘宝的淘气值。付费会员类似京东plus、淘宝的88会员。

传统的电商由于是由pc时代过渡来的,通常会有传统会员的概念,根据不同的用户等级,享受不同的会员权益。随后受亚马逊付费会员的启发,国内的电商平台也逐步开始了付费会员的尝试。

对于目前大部分新的电商平台来说,由于普通会员的会员权益并没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免费的会员对用户认知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对实际的复购带来的收益较小。

付费会员重点的是考量会员权益的用户价值的关系。这就要看会员权益是否可以促进用户的复购和访问。目前主要通过优惠券和返N倍积分等作为最重要的手段。其中优惠券有免邮券和无门槛券。同时,这两年通过电商和视频会员捆绑优惠售卖,这样可以使两个平台互相倒流。比如爱奇艺+京东plus联合会员,在京东上开通plus的用户可能更经常去爱奇艺看视频。同样,在爱奇艺上开会员的用户,则更愿意去京东购物,毕竟京东包邮券不用白不用。

关于衡量付费会员的效果,要重点关注的开通付费会员的用户年arpu值要远大于普通用户的年arpu值。

京东普通会员和Plus会员
淘宝普通会员&淘宝 88会员

4. 裂变活动(拉活为主)

最初作为拉活跃的裂变活动,在大促期间各电商平台比较常见。随着拼多多的杀入,拉活的活动逐渐日常化,例如之前比较火的拼多多砍价免费拿、天天领现金等都是通过利益诱导,引导用户分享到微信群,好友通过分享链接从微信中唤起App。随着微信平台对诱导分享的严格政策出台,目前主要是通过复制口令在App中打开来完成活动闭环。但转化效果较直接引导差很多。这也是裂变类活动只是作为手段,并不是一个产品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毕竟,要留住用户,还是产品是要对用户有真正的价值。

拼多多砍价和天天领现金

5.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这里的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对用户分层,比如说新用户、老用户。老用户按照访问和下单的不同频次再继续分层。然后根据不同的用户维度采用相应的召回策略。比如灌券、发送push、短信等。

这里要注意,对用户的分层相对要细,比如近7天未活跃,且最近1个月未下单的用户,需要考虑相应的策略。但是在具体推送不同的利益点时,还是要参考用户之前站内的行为。

也就是说,要先分群,然后按照不同的分群,再个性化的推荐。

根据下单和访问维度对用户的分群

6. 社群运营

主要通过内购、福利等噱头,构建用户用户群,通过微信内分发活动优惠、引导用户到站内访问,下单,同时给予群管理相应的分佣。

京东&拼多多内购群

以上,仅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用户留存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一定对自己的平台都使用,重要的是要依据自己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要排列好优先级。

总结

在具体做用户增长的时候,我们要制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增长黑客中所说的北极星指标,通常电商也是拿DAU来衡量。那么下一步就是对DAU进行拆解,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想清楚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做什么,是拉新、还是转单还是留存。对于拉新、转单、留存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要做哪些策略来完成这些目标。最后要说的是,用户增长最核心的是产品对用户是具有价值的,这一条适用于所有产品。

本文只是对电商用户增长的一些粗浅的归纳总结,针对每一个分类下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写一篇文章来深入分析,待后续继续更新。

附:电商用户增长脑图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640572,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