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头要说和平区学区房,是病态发展?还是在赌,赌你的意愿,只想靠一套学区房,就改变孩子的命运?多少有点痴人说梦。严重的教育内卷,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天平的倾斜、现在和平区的学区房,是妥妥的卖方市场。但是我们的今天的重点不在这,就两点,第一说个小道消息,利好普小的。第二我们简单的聊一下学区房的由来和推进教育改革分析。
先说一个小道消息,还没证实。据传,和平区为了预防房产市场过热发展,将适时推进多校划片,方法同初中,填报志愿,志愿已满的学校摇号录取。是不是现在手里有普小学区的更香了。一般小道消息都准确,就是什么时候落实下来,时间问题而已。好了,主要想表达的说出来了。下面内容就是闲聊了,
学区房的由来,最开始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减负,才有了就近入学的政策。之前的学区房都是分的,划片的,所以和平有很多公产和企业产,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拆间。也是在现在大环境下教育改革,天津和平区推出来的锁房政策,其实是不相干的,真正的矛盾点是校园承载力不够,不仅仅是学校的软硬件和教师配比都出现了问题,这个是有数据的,你们可以去查,现在和平区各学校已经完全超出了国家要求的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这点才是锁房的关键。当然是站在了整个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容易让大家联系到一起。
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房产交易成为常态化,基尼指数又这么惊人。各区域高知家庭的孩子教育投入变大,升学率就比增高,教育局也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各类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高升学率又吸引了更多家长孟母三迁,多方因素交织之下就形成了学区房。学区房的形成是符合人类社会马太效应特征的,在人类追逐效率的天性下,资源聚集不可避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只有上层强行干涉才能扭转资源聚集的现象。所以才会有了现在的大环境的教育改革。
我在提一下放开三胎政策和学区房的关系。很多人一直觉得这个没关联。其实关联很大。中国老龄化严重,甚至可以说畸形状态,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人口年龄化断层。
现在国家放开三胎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二胎都不要?这就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生育欲望为什么越来越低?
因为城市化进程太快,经济增速过快都有关系。有数据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生育率低于经济落后地区。
压在适龄生育阶段的人群的两座大山,一个房子,一个教育,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其次就是职场竞争压力大,自己都顾不过来,上有养老压力,还那有精力和能力去在生养,索性就一个孩子,好好培养就好,大部分都是这种思想。
而且现在的婚姻又讲自由平等,一言不合就会离婚。离婚率也在逐年增高。能不能白头偕老都是问题,连离婚都加上了冷静期。生孩子这种大事是不是更应该三思?
其实说这么多还是因为难,生个孩子容易,但是养孩子难,教育成本太高。现在国家已经取消课外补习班了,但是学区房依旧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因为中国人的思想还是怕输,先不说跨越阶层,起码是同圈层的人不能输。这也就是造成很多人不愿意生三胎的原因。但是现在国家缺人啊,如果不生三胎,未来的人口结构出现严重问题,那就不仅仅是阶层问题这么简单。
其实只要学区房概念还在,教育资源就不能均衡化,毕竟触碰既得利益者的改革才是最难的。所以国家出手了。大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多校划片随机摇号,教师轮岗。原本通过学区房可以上的学校,需要通过命运决定,有可能分到菜小,那么你就自然希望每个学校都别太差,没了既得利益者,那么教育资源均衡化才能是得到改善,把各个学校教学水平拉平的时候没那么大的阻力。是为了给底层和中产的普通人一个追求公平竞争的梦。下一步才是有效的教师在各个学校间轮动。才能实际意义上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从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增加生养欲望。改变未来人口年龄化结构。
但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想要教育资源完全均衡化,肯定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和人是有差距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是有差距的,真正受益的其实普通人和中产解决,当然社会中坚力量还是普通人。顶层人群根本不需要学区房,精英教育也不是义务教育阶段该有的。毕竟阶层还是不一样的,想跨越阶层真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几代人都不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的孩子整天和英美外教练口语,我孩子的英语老师普通话都有口音。你孩子张嘴就伦敦腔,我孩子连发音都不会。这就是差距。如果不教育改革,那么阶层固化就会更严重。
教育资源均衡化,给了许多底层和中产家庭孩子追求更美好未来的希望。没有人能保证你未来一定过得更好。但希望还是要有的,如果连希望都没有,那么你所追求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657861,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